《季羨林讀書》09 《十王子傳》淺論

2019-07-01 23:44:20真水無香春暖花開46:20 336
聲音簡介

1963年6月19日(時52歲)

在許多國家的古代文學史上,長篇小說是比較稀見的,甚至是根本不見的一個文學品種。印度的情況也是這樣。在這里,流傳下來的長篇小說不過十幾部,最有名的只有四部。曇丁的《十王子傳》就是其中之一。

關于本書的作者,僅僅留下來了一個名字,叫做“曇丁”,意思是“執杖者”,看來也不像是一個真名。有的學者主張,所謂“執杖者”是一個官名,是王國內十八個大官的第五個,地位在太子和后宮管理大臣之間。印度古代政治家僑胝厘耶在他所著的《政事論》里對這個官做過一些規定。古代最著名的文藝理論著作《詩境》的作者也叫做“曇丁”。兩個“曇丁”是否是同一個人,學者們的意見也是不一致的。主張是一個人的占多數。

至于曇丁的生卒年代,更是掩在一片濃霧中。盡管各國的梵文學者已經做了很大的努力,提出了不少的假設和看法,卻并沒有一個為大多數的人所接受。從各方面的材料來看,我們目前只能說,曇丁大概生在五世紀到八世紀之間。這時候正是印度封建社會從形成到逐漸發展的階段。在印度北部,統治了幾個世紀的笈多王朝已經分崩離析,又出現小國割據的局面。這些小國,縱橫捭闔,互爭雄長,武力進攻,陰謀兼并,搞得烏煙瘴氣。

中國和尚法顯于五世紀初游歷印度,他對當時印度的情況有過一些描述。他常用“諸國國王”、“西天竺諸國”、“北天竺諸國”等等詞句,可見當時印度小國之多了。

另一個中國和尚玄奘于七世紀前半葉到了印度。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記》里,他對印度有極其生動、具體、翔實的描述。在卷二里,他寫道: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萬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分,七十余國。

在同一卷里,他又寫道:

君王奕世,唯剎帝利。篡弒時起,異姓稱尊。國之戰士,驍雄畢選。子父傳業,遂窮兵術。

可見到了七世紀,印度的政治局面并沒有改變。曇丁的生存時代可能就正在法顯和玄奘之間。他在《十王子傳》里所描寫的也正是中國的兩個和尚所記述的那種情況。

《十王子傳》的故事情節大體上是這樣的: 摩揭陀國王羅阇she杭娑戰敗出走,逃入大森林中。在這里,王后生子名叫羅閣婆訶那。四大臣也各得一子。后來,又通過各種奇遇,陸續有五個男孩子被送到國王這里來。合起來,共有十個男孩子。這一群孩子長成以后,國王派他們出去征服世界。最初他們十人同行。后來,在頻底耶山大森林中,一個婆羅門偷偷地把太子羅闍婆訶那領走,從地道中進入波陀羅城,成了那里的國王。其余的九個男孩子也都走散了。每個人都四處漂泊,尋找太子。每個人都經歷了不平凡的事跡,通過陰謀或僥幸取得了王位和妻子。最后是大團圓,十個王子又會合在一起。各人講了自己的遭遇,匯合起來,就構成這一部長篇小說《十王子傳》。

這樣的內容究竟想說明什么問題呢?主題思想究竟是什么呢?我覺得,它首先就說明,作者期望印度能夠統一。書中十位主人公努力想達到的也就是印度統一這個目的。他當然不可能說得這樣明顯,他只是用“征服世界”這樣一個說法來表達自己的愿望。在這一點上,他也表達了當時印度一般人民的愿望。

由于種種原因,從公元前印度有歷史的時候起,一直到曇丁時代,在印度形成統一的大帝國的時候是絕無僅有的。公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公元四世紀至五世紀的鼎盛時期的笈多王朝,雖然聲勢煊赫,但也只是在北印度和中印度建成了大帝國,并沒有能統一全印度。

在小國林立的情況下,在一個小國內部就是“篡弒時起,異姓稱尊”。在小國與小國之間就是“境壤相侵,干戈不息”。這些都是不義之戰,對人民一點好處都沒有。人民不能安心從事自己的工作,生命財產得不到保障,因而對這樣的局面是厭惡的。我們且引《大唐西域記》里幾段記載來說明當時印度的情況。卷三咀叉始羅國條寫道:

酋豪力競,王族絕嗣。往者役屬迦畢試國,近又附庸迦濕彌羅國。卷四薩佗泥濕伐羅國條寫道:

聞諸先志曰:昔五印度國二王分治。境壤相侵,干戈不息。兩主合謀,欲決兵戰,以定雌雄,以寧氓俗。黎庶胥怨,莫從君命。

下面是一段記述一個梵志偽造神書、誘騙人民的故事。最后是:

于是人皆兵戰,視死如歸。王遂下令,招募勇烈。兩國戰,積尸如莽。

戰爭之慘酷可以想見。人民反對這種不義之戰,但又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只好幻想有那么一個大王,勇武無敵,他終于統一了天下。

這種幻想不自曇丁始,實在是古已有之。在古代印度的文獻上,有一種叫做 Cokravartin的人物,漢譯“轉輪王”。他有大威力,他的車輪滾遍世界無礙無阻,到處勝利,他終于成為統一世界英主。在大史詩《薄摩訶婆羅多里面,已經提到這樣的人物。在《迦梵往世書》里面也有。印度古代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也經常在自己的著作里提到轉輪王。比如在《沙恭達羅》第七幕里,國王豆扇陀在仙人摩哩折的凈修林里看到自己的兒子,發現他手指頭中間有一幅薄薄的肉網,就像是一朵花瓣兒幾乎聯在一起的蓮花,他認為這就是“轉輪王相”,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成為統一宇內的大王。在《鳩摩羅出世》里面,迦梨陀娑也提到轉輪王。至于在佛教經典里面,轉輪王出現的次數就更多了。《方廣大莊嚴經》、《妙法蓮華經》等等都經常提到轉輪王,甚至還有專門談轉輪王的經,像《輪王七寶經》等。在受到佛教影響而制造的地獄里,有一個閻王爺,名字就叫做“轉輪王”。

在實際生活中,轉輪王這東西是根本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為什么他竟這樣流行、這樣受到愛戴呢?我覺得,這就是老百姓厭惡不義之戰、向往統一的自然流露,轉輪王是他們幻想的產品。應該說,這種向往和幻想有其積極的意義。曇丁在《十王子傳》里正表達了這種向往和幻想。

至于實現這些向往和幻想的手段卻多半是巧取豪奪、陰謀詭計,有點只問目的不擇手段的意味。比如,曇丁原本的第五章講的是婆羅摩提的故事。婆羅摩提覺得自己在夢中遇到了一個美女。他為愛情所顛倒,走向舍衛城去。在城外的一個花園里沉沉睡去。一陣玎珰的腳環聲驚醒了他。他睜眼看到一個女郎,手里拿著一張畫,上面畫著的正是他似乎是在夢中遇到的那個美女。同時還畫著一個同自己十分相似的男子。這個女郎把他帶回家中,招待他洗澡吃飯。原來畫上畫的是公主,公主也愛上了他。他在一個老婆羅門的幫助下,定下一計。他男扮女裝,讓老婆羅門帶他到國王那里去,說是老婆羅門的女兒,就留在王宮里。他偷偷地找到公主,同她幽會。后來老婆羅門把男子的衣服帶給他。他換了男裝,跟老婆羅門去見國王,說是他的女婿。老婆羅門替他大大地吹噓了一番,

然后假裝要跳人火中。國王和大臣都跪在地上,請求他不要這樣做。最后國王把公主嫁給婆羅摩提,連王位也傳給了他。

其他幾位“王子”,雖然經歷各有不同;但是其為陰謀詭計則一也。他們也都得到了王位,有的還尋到了嬌妻。

我們應該怎樣來看待這個巧取豪奪、陰謀詭計的問題呢?用這種方法去對付敵人,并不是曇丁的發明。他是有根據的,根據就是僑胝厘耶的《政事論》。這部書的第九章和第十章討論的是軍事。這里面明確地規定了,如果戰不勝敵人,什么樣的手段都可以采用。第十章結尾處有一首詩:

射手射出的箭只射死一人,

甚至連一個人也射不死;

可是聰明人想出的詭計,

卻能在母體內殺死孩子。

以下幾章都是講陰謀詭計的。為了對付敵人,國王可以派遣間諜、密探和叛徒;他可以派人去放毒,甚至可以雇用女密探,利用宗教機構。他可以把密探打扮成術士,把毒藥當做春藥送給敵人。他也可以把間諜打扮成商人、牧童、苦行者,派出國去刺探敵情;把他們打扮成酒商、屠戶,到外國去放毒。當敵人群集拜神的時候,他可以巧設機關,把墻推倒,將敵人壓死。為了征服一個堡壘、一個村莊,他可以先派人散布流言,說他未先知,與神為伍。把事先通過間諜和信鴿獲得的情況,公開散布,證明他的先知。把密探藏在神壇下面的地洞里,他公開說是同神仙談話,實際上說話的就是這個密探。他可以把間諜打扮成剃光了腦袋的或披散著頭發的苦行者,說自己已經活了四百歲,騙國王到他那里去看他跳入火中,就在這時候把國王殺死。如此等等。

以上這一些也只是舉例,遠不足以窺其全豹。然而鼎嘗一臠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古代印度最有權威的政治家的這一部最有權威的著作簡直成了一部陰謀大全。凡是人們的幻想能夠想得到的陰謀詭計,這里面幾乎都網羅無遺。這些東西都是堂堂正正地載入書中,目的是垂諸萬世,永作人君的指南針。在這里,唯一的原則就是,只要能達到目的,什么手段都是可以允許的,在道德方面是無可指摘的。曇丁在《十王子傳》里所描述的,盡管看起來已經極詭譎之能事,會讓一個不懂古代印度傳統治術的人毛骨悚然;然而這些東西并沒有超出《政事論》規定的范圍,不比上面舉出的那些手段更可怕,更令人厭惡。

那么,曇丁是不是就完全同意這些手段呢?完全同意《政事論》這一部“經典著作”的看法呢?不是這樣。再拿原本的第五章為例。這是一個充滿了喜劇性的故事。其中雖然也有陰謀手段,但是總起來說,是無傷大雅的。到了故事的結尾處,羅閣婆訶那明確地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在游戲中顯示英武,用輕松巧妙的手段從事活動,這正是有學問的人們所向往的道路。”我想,這也就是曇丁自己的意見。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政事論》里那種肆無忌憚的陰謀手段是有一些意見的,不是完全贊同的。雖然我們還不能因此就把他同傳統的治術截然分開;但究竟有一些不同,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本書的主題思想,以及實現這個主題思想的方式方法,我覺得就是這樣。

至于圍繞著這個主題思想而展開的敘述和描繪則是五花八門的。從全書描寫的深度和廣度來看,作者大概到過很多地方,他的生活經歷十分豐富。書中人物活動的地區是很廣闊的。迦摩縷波(阿薩姆)、鴦伽、摩揭陀(貝哈爾)、迦濕(貝拿勒斯)、僑薩羅(烏德以北)、摩臘婆(中印度)、摩訶刺佗、達羅毗荼、羯迦、案達羅等等地方都包括在里面,換句話說,從北印度到南印度,從東印度到西印度,都牽涉到了。

在這樣廣大的地區內,作者接觸到各階層的人物。在這一部書中,不但像當時的其他文學作品一樣,有上層人物國王帝師之流出場,而且也有下層人物妓女、賭棍、盜賊、小偷、破落婆羅門、魔術師等等。這一點是很值得注意的。曇丁對上層人物的生活和下層人物的生活好像都很熟悉。他在書中的許多地方暴露了國王的荒淫生活。在第八章里,他還具體生動地描寫了國王一天的活動情況。從起床開始,一直到深夜,國王每時每刻都有許多事情。他日理萬機,不輕松,也不愉快,連吃飯的時候,也惴惴不安,怕別人在飯中放毒。對廷臣和后宮嬪妃,他也有一些敘述。

但是最令人吃驚的是他對民間生活的了解和描繪。在古代印度的文學作品中,對民間生活描繪是比較稀見的,即使東鱗西爪能夠找到一點,也絕沒有《十王子傳》這樣豐富、生動而具體。在這一部書里,我們看到刑場的描寫和賭場的描寫。篇幅雖短,但卻細致生動,大大地有助于我們了解古代印度的情況。曇丁描寫森林中的旅行,描寫女子的一些生活情況,也有獨到之處。我們讀了他的文章,恍如身臨其境。他對盜賊行竊的活動和妓女的活動,也十分熟悉。他描寫盜賊如何根據“盜賊教科書”來行竊,描寫一個母親如何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妓女,以及妓女如何騙取人們的錢財,都給人以真實的感覺。

對了解古代印度一部分人民的生活情況來說,這些描寫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更重要的還在于曇丁對待這一些出身低級種姓的人們的態度。在他筆下,有一些竊賊和妓女并不可厭可惡,而是可喜可愛。竊賊打抱不平,竊富濟貧,幫助情人結成眷屬。比如,在第二章里,阿波訶羅婆哩曼雖然也是王子之一,然而在這里他干的卻是竊賊的勾當,我們只能把他當做竊賊看待。有一天夜里,他碰到一個美女,名字叫做俱羅波里迦。她原來已經許配給檀那密多羅。后來她父親嫌貧愛富,又把她轉許給阿哩陀波提。她為了逃婚,正想趁著暗夜到丈夫家里去。阿波訶羅婆哩曼聽了,義憤填膺,答應一定要幫助她。他把偷盜來的錢財都送給檀那密多羅,并且散布流言,說檀那密多羅得到了一個寶囊,要什么,里面就出什么。最后,她父親還是把她嫁給了檀那密多羅。有情人終成了眷屬,要歸功于這個竊賊。

妓女也不完全干壞事。曇丁在第二章里描寫了一個妓女迦摩曼折莉。有一天,她忽然來到大仙人摩哩折的凈修林,說是要跟他修行。她母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跟了來,要她回去,她堅決不肯。仙人大發慈悲,把她留下意思是讓她嘗一嘗凈修林里的味道,她受不了苦自然就會回去了然而出乎他的意料,她竟真的留下不走,每天為他掃地、折花、祭神、擺供、唱歌、跳舞。她竟然還擺出一副哲學家的面孔,同他討論人生三要素:法、愛財等哲學問題。這一位道貌岸然苦修禁欲的大仙人終于動了凡心,深深地陷入情網,愛上了這個美麗的妓女,完全成了她的俘虜。最后她把他帶進城去,在眾目睽睽之下帶到國王的花園里。到這里,謎底才算揭開。原來她同別人打賭,要把大仙人誘進城來。現在她勝利了。在群眾驚呼聲中,她拿著金銀財寶,離開王宮。仙人垂頭喪氣,轉回山林。在印度人心目中,仙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然而,曇丁卻把他寫成呆頭呆腦的丑角,讓他當眾出丑,而使他出丑的人卻是一個妓女。這樣的妓女不是很可喜可愛令人解頤嗎?也許有人會說,妓女引誘仙人這樣的故事,在印度是古已有之的,在西方也并不缺少;因此,曇丁只是抄別人的,并不能認為他對妓女的態度就是這樣。我不同意這種看法。既然曇丁在這里單單抄這一篇故事,而不抄別的,這就說明,他是同意故事中的觀點的。這一點不是很明顯的嗎?

從這個故事上,從曇丁對待大仙人的態度上,我們還會聯想到他對宗教的態度。在古代印度,宗教對作家是有著十分深厚的影響的,幾乎沒有什么作家能擺脫掉這樣的影響。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也并不例外。他是崇拜濕婆的。在《沙恭達羅》和《優哩婆濕》的序幕的獻詩里,他歌頌的就是濕婆。但是,曇丁的情況卻有所不同。《十王子傳》開始的一部分不是出于他的手筆。在這一部分里,大神毗濕奴被歌頌了,婆羅門被贊美了。一到曇丁寫的那些篇章里,宗教氣息就頓然稀薄。他諷刺婆羅門和苦行者,他丑化大仙人。他對于這一些神圣的人物根本沒有敬意他繪聲繪色地描寫大仙人摩哩折為妓女所騙,并不是偶然的。這種情況在印度文學史上是比較稀見的,因而也就值得我們重視了。

正如印度古代的作家離不開宗教,他們也離不開愛情。印度古代所有的文學作品幾乎都與愛情有關。《十王子傳》當然也不會是例外。十王子的目的是征服世界。在征服的過程中,他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有自己一套戀愛的經歷。戀愛離不開美女;因此,曇丁就在書中的許多地方對女子的美做了生動的描繪。他似乎十分喜歡而且也十分擅長描繪女子的美。在第二章里,他用他那生花的妙筆描繪了公主菴波梨迦熟睡時的情況。在第五章里,他又描繪了睡公主那婆茉莉迦的美。

除了外表上的美麗以外,曇丁在許多地方對愛情的享受也作了描寫。我們要知道,在古代印度,愛情算是一門“學問,一門十分嚴肅的“學問”。在許許多多專門研究愛情問題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聞名全世界的瓦剎耶那著的《愛經》。在這一部書里,對愛情活動的各個方面都做了十分細致的規定。它是模仿《政事論》的結構而寫成的。兩書的體系完全相同。《政事論》里講究權術,《愛經》里也大談權術,通過權術才能獲得愛情。《愛經》分析愛情,正如《政事論》分析政治經濟。它對與愛情有關的問題分析得瑣碎到讓我們覺得可笑的程度。然而作者卻是一本正經,而印度人也不認為這一部書是穢褻的書。在他們眼中,愛情,同宗教(法)和財產一樣,是人生三要素之一。王子們必須學習《愛經》,正如他學習語法一樣。詩人也必須精通愛學。在書中描寫愛情的時候,一定要字字都有來歷,不能任意創造。事實上,古代大詩人都是深通《愛經》的。迦梨陀娑也精于此道,須般荼和婆縛菩提都不是外行。

曇丁呢,當然也不會是外行。他也按照《愛經》的規定,來描寫有關愛情的場面。這樣的場面在全書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比如,他描寫妓女運用權術,散布流言,來提高自己的身價;他描寫情人的幽會;他描寫兩個都沒有經驗的情人初次見面的情景。在我們看來有一些地方他的描寫有點穢褻。但是,就詩人來說,他卻是認真嚴肅,一絲不茍,一板一眼,幾乎都有所本。認為愛情是人生三要素之一的古代印度人也不會有什么刺目的感覺。

但是,在描寫愛情方面,《十王子傳》的特點還不在這里。因為別的作家也幾乎都是按照《愛經》的規定認真嚴肅循規蹈矩地描寫與愛情有關的場面不過有一些作家描繪有些過火、有些過于露骨,自然主義的手法過于顯著而曇丁在這方面是比較有節制的、比較溫和的,不是十分露骨的。我認為這正是《十王子傳》的特點,也可以說是優點吧。

寫到這里,我想到馬克思論印度宗教的一段話:

意大利和愛爾蘭——一個淫樂世界和一個悲苦世界—這樣奇怪地結合在一起的現象,在印度斯坦的宗教的古老傳統里早就顯示出來了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143~144頁

這是十分深刻的觀察。從吠陀時代起,印度的宗教,印度的生活也一樣,就把兩種截然不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精神包容在一起。人們一方面提倡禁欲,不是普通的禁欲,而是有點走向絕對化的禁欲;一方面又鼓勵縱情歡樂,用感官享受人世間的快樂。他們從早到晚狂賭擲骰子,賭輸后連老婆、孩子,甚至自己都當賭注押上;他們賽馬打獵,狂飲蘇摩酒,玩弄妓女。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們又追求內心靜觀,在深山老林中打坐苦行。他們甚至把人生分為四個階段,有享受人間幸福的家主期,有退隱山林的林棲遁世期。這種風氣世代相傳,到了公元后五世紀至八世紀的曇丁時代,情況一點也沒有改變。這種情況當然也會反映到文學創作上來。在文學作品里,既有dharma(法,宗教),也有kama(愛情)。從我們上面的敘述里可以看到,《十王子傳》也是如此。同其他同時期或稍前稍后的文學作品比較起來,它的特點只在于:在“法”與“愛情”兩個方面,描寫都比較有節制、比較適中。曇丁對宗教沒有狂熱,對苦行有所諷刺。他對愛情的享受也認為不能過分。這個特點看起來不算大;但是它卻是有比較重要的意義的。《十王子傳》之所以能高出其他的一些文學作品,我覺得,這是重要原因之一。

至于本書的結構,也有它的特點。名為長篇小說,實際上是許多短篇小說的匯合。本書的中心故事是太子羅阇婆訶那率領九個王子出去“征服世界”。第二章(指的是真正出于曇丁手筆的那一部分)講的就是太子的故事,講到幾個王子分而復合的情形。太子講完了自己的故事以后,就請每一個王子講自己的遭遇。從第二章到第八章,每一章是一個王子的故事。每當一個王子講完后,太子就微笑贊許,對整個的故事加上幾句斷語。然后目光轉向另一個王子,這個王子就立刻講自己的故事。除了開頭幾章和結尾的一部分是后人偽造的以外,全書的結構就是這樣地單純而單調。

這樣的結構形式是不是曇丁創造的呢?不是的。他是有所本的。應該說,這是古代印度“長篇小說”的比較習見的形式。古代印度人民似乎很喜歡大故事中套小故事,小故事中套更小的故事,以致后來頭緒弄得異常復雜,找不到線索。有名的《五卷書》就是這樣。其他流行很廣的書,像《故事海》等等也都是這樣。《故事海》里面還吞下了不少其他的書,例如《僵尸鬼二十五故事》等等。這一些被大書整部吞下去的小書也有這樣的結構形式。

這樣的結構形式在印度以外也有比較廣泛的影響。在我國新疆發現的吐火羅語殘卷里,有一部書,叫做《福力太子本生故事》。雖然已經無頭無尾,殘缺不全;但是僅就剩下的那一部分來看,它的結構也是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中還有更小的故事。這顯然是受了印度的影響。在唐人小說里,也有類似的形式。比如,王度的《古鏡記》以一面古鏡為主要線索,中間夾人不少的小故事。是否也受了一些印度的影響,那就不敢說了。

《十王子傳》的這種結構形式使得它有可能容納許多獨立成篇的短故事。這一些短故事有的是他自己創作的,有的采自民間故事。比如第二章摩哩仙人為妓女所騙的故事,就不是曇丁的創作。大史詩和佛經里都有獨角仙人的故事,這就是摩哩折故事的來源。當然曇丁也并不是一字一句地照抄,而是添加了一些新東西,把這個在印度民間流行已久的故事敘述得更完整、更生動。至于第六章插入密多羅笈多的故事中的那四個小故事,一看就知道是民間故事。其中尼曇巴婆提的故事講的是一個負義女子。屬于這一個類型的故事流行于全世界,印度也不缺少。在《五卷書》、《故事海》、《佛本生故事》等等里面都可以找到。同章瞿彌尼的故事講的是一個理想的妻子。屬于這一個類型的故事也流行極廣,在《佛本生故事》等等書里面也都可以找到在敘述這些故事的時候,曇丁也運用他那獨特的手法,繪聲繪色,寫得異常絢麗多彩,異常細致生動。

從文體方面來看,《十王子傳》在印度古代文學史上可以說是占著一個承上啟下的地位。古典梵文文學早期作家,像迦梨陀娑、阿摩魯等等的文體,已經漸趨華麗,但是還沒有發展到堆砌詞藻的程度,使用的離合釋(復合名詞)也都比較短。到了曇丁時代,詞藻華麗的程度增加了,堆砌的風氣形成了,技巧的賣弄愈來愈顯著了,離合釋愈來愈長了。在《十王子傳》里已經可以看出這種情況。曇丁在他所著的《詩鏡里(1,80)明確主張:離合釋是散文的生命。他確實使用了不少的離合釋,有的也不短。在賣弄技巧方面,他也有所表現。比如第七章曼陀羅笈多的故事。據說曼陀羅笈多的嘴唇給情人咬傷了,不能用嘴唇說話。于是全章就沒有一個唇音字母。

但是,同以后的作家,像波那、須般茶等比較起來,曇丁使用的詞藻華麗而不堆砌,離合釋還沒有長到沒有邊兒,語言技巧也還不過于刁鉆古怪。他被尊為語言大師,原因也就在這里。

曇丁就用這樣的文體,在《十王子傳》里寫下了許多有名的篇章。有的描繪風景、人物,有的描寫人民的生活。比如第二章里描寫落日,第五章里描寫斗雞,第六章里描寫美人拍球和女子煮飯,都是著墨不多,而意趣無窮。我們讀了以后,感到栩栩如生,宛然如在目前。

以上從內容方面,從結構方面,從文體方面簡略地談了談我對曇丁的長篇小說《十王子傳》的看法。我主要談的是優點,是精華。當然,本書決不會只有優點,只有精華。缺點、糟粕也是有的。我現在只能舉其舉舉大者,稍加論述。

在本書的思想內容方面,最成問題的、為害最大的是宿命論。在古代印度,這是一種十分流行的、影響十分大的思想。幾乎所有的大作家都是宿命論者,他們都不能夠跳出這個圈子。迦梨陀娑等偉大作家,在思想上有許多健康的東西;但是,一提到命運,他們就好像是束手無策。他們十分認真嚴肅地相信,一切都是前定,人力無可奈何。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他們身上是找不到的。曇丁也不是例外。他雖然對宗教本身對那些神仙,對那些婆羅門沒有多少敬意。但是他也過不了命運這一關。他在第二章里寫道:“人,即使是非常機靈,也跳不出命運劃的那一條線。”在書中別的地方,他也流露出了同樣的思想。這樣就會削弱人們的斗志,甘受壓迫與欺凌,是為反動的統治者效勞的一種思想。我們雖然不能對古人苛求,但也必須指出曇丁思想中這一個陰暗面。

此外,在一些道德觀點方面,曇丁也有不對頭的地方。比如,在第三章里,主人公伏波訶羅婆哩曼想去偷別人的老婆,他自己心里想:“偷了別人的老婆,法(宗教、道德)可能會受到阻礙。但是,如果能同時獲得財產與愛情的話,古代圣書的作者是允許這樣做的。”這可能是古代“圣書的作者”的看法;但是,曇丁在這里引用,沒有提出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們只能說,曇丁的看法也是這樣。這一點也必須在這里著重指出。

至于在本書的許多地方在描寫手法方面那一種自然主義的傾向也是我們所應該擯斥的東西,現在在這里一并指出。

曇丁的《十王子傳》是印度文學史上的名著,一直到今天還在印度國內國外受到重視,歐洲許多國家都有譯本,只是德文譯本就有三四種之多。過去有不少人對于這一部書作過評論,論點很多是難以令人接受的。我寫一篇東西,也只能算是一個嘗試,誠懇地希望能夠得到批評與指正。

季羨林談佛的評論

逝去的生命不能復歸,也用不著復歸。  但是,回憶這樣的生命,意識到自己是這樣活過來的,陽關大道、獨木小橋,都走過來了。  風風雨雨都經過了。  一直到今天,自己還能活在世上,還能回憶往事。  這難道還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嗎?  --季羨林  季老的學問、人品都是一流的。  --著名哲學家湯一介  老人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  --著名學者、季羨林弟子錢文忠  他是一個很好的父親。  --季羨林之子季承

?季羨林談人生 (人生十講)?與?季羨林談人生?哪個版本好?

季羨林談人生十講好

09秋季日劇

24h 小凉演的

季羨林的世記

季羨林(1911- )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早年留學歐洲,上世紀40年代回國后,長期在北京大學任教,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精于語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羅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語言僅有的幾位學者之一。季老馳騁于多種學術領域,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經典,諸如梵文名著《沙恭達羅》和世界矚目的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等。先生又是散文高手,另外尚有諸多的各類作品,總計上千萬字。

季羨林的讀書故事

季羨林對正課不感興趣,卻喜歡讀“閑書”。所謂“閑書”,就是舊小說。他叔父是個古板人,不允許他看這類書。可季羨林面對桌上的《四書》少理會,而是看《彭公案》、《粗巖濟公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等舊小說。《紅樓夢》大概太深,季羨林看不懂其中的奧妙,黛玉哭哭啼啼的樣子,他不喜歡,自然看不巖毀御下去。其余的看得津津有味。余晌一見叔父進來,他馬上裝模作樣地念起“子曰”、“詩云”來。

季羨林寫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季羨林之死

北京7月11日電 據北大方面消息,今天早上9點,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于今晨上午9時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 據編輯劉琪鵬連線季羨林的弟子錢文忠消息,錢文忠表示自己一早已經得知此消息,對季老的去世非常意外,因為前兩周的身體情況一直還比較良好,他也未能見到季羨林最后一面,所以心情非常難過和遺憾。錢文忠還透露,季羨林最后兩個月過得很幸福,一直有兒子陪在他身邊。

季羨林的詩有哪些

《月是故鄉明 》

季羨林《我的童年》全文在哪里?

他的童年是悲慘的

季羨林的死因是什么?

人老了終究會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