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五個維度

2021-01-24 17:33:15堅持學習的教育人15:30 54
聲音簡介

如何在小學英語學科中滲透美育教育

had seen something just like tha

滲透者有什么用?

滲透者是《心靈終結2.0》和《心靈終結3.0》中厄普西隆陣營的滲透單位。 在《心靈終結2.0》中,厄普西隆滲透者相比于其他兩個陣營的滲透單位擁有隱身的優勢,只有一部分單位可以發現。 在《心靈終結3.0》中,滲透者失去了隱身能力,但可以使用炸藥作為攻擊手段。

如何在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滲透德育?

德育的內容相當廣泛,既包括孩子純真的品質,又包括生活細節中顯示出來的個人修養、人際交往中表現出的大度與真誠。 這些優秀品質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孩子的日常行為中,潛移默化地慢慢滲透。 1.在衣、食、住、行中滲透德育 從早上入園,教師就應教育孩子講文明、講禮貌,如和老師問好,與家長道別。 進入教室后,應讓他們自己擦桌子、擺桌椅,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 一日三餐前,教育他們講究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熱愛勞動,珍惜糧食,從小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另外,在升旗活動中還要教育孩子熱愛祖國、熱愛黨,在參加各類活動中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的美好情感。 2.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德育 傳統教育中,孩子的知識、品德、習慣百分之八十都來自于學校的課堂。 所以,課堂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在幼兒園的課堂教學中要怎樣加強品德教育呢? 在幼兒園的每一節課中,教師都要用滴水穿石、潤物無聲的精神對孩子不厭其煩地進行一次次的啟發、熏陶、感染,從語言的表現到行動的實踐,讓品德教育真正走進課堂,讓品德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園的教材是人們的知識、智慧、才能的匯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品德內容,所以我們要用好教材,用鮮艷的色彩、生動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繪畫吸引幼兒,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一棵品德教育的種子。 比如,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啟迪幼兒的智慧;在動手描繪各種圖案的過程中健全孩子的的人格;在歌聲嘹亮的音樂課中培養孩子對藝術的向往之情。 總之,我們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之中,讓品德教育在課堂中扎根、開花、結果。 3.在實踐活動中強化德育 孩子在衣食住行、課堂教學中獲得的各種優良品質,最后都要回歸到生活這個大環境中去實踐。 所以,要在實踐活動中強化德育。 比如,在戶外體育活動拍皮球的游戲中突然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一個孩子的皮球飛了出去,另一個孩子幫他撿了回來。其中一個孩子說出了“謝謝”這樣的禮貌用語。 這時,教師就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時機及時表揚這兩個孩子,把他們作為當天的學習典型,放大他們的這一行為,肯定他們的優點,為全班學生樹立品德教育的好榜樣。 相反,針對活動中出現的孩子爭搶、打罵等現象,教師要及時引導幼兒討論,這樣的做法對不對?為什么?應該怎樣做? 這些都是生活中最鮮活的教育素材,教師應抓住這些契機進行品德教育。 參考文獻:   [1]裘惠芳.淺談如何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4):244~245.   [2]林瑞云,吳小昭.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初步嘗試[J].教育評論,1989(6):39~40.

小學英語如何滲透德育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小學英語教學對學生的終身成長和發展都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學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夠受到德育教學的熏陶,在提高英語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能有相應的提升。由此可見,對小學階段的學生開展德育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小學時期形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學生終身的成長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在小學階段一定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小學英語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教育學科,在開展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將傳統的德育教學內涵與現代英語教學進行結合,讓學生能夠將德育的概念貫徹于心,更好地面向世界,走向未來[1]。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一)吃透英語教材,發掘德育內容 對于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來說,英語教材是學習英語的主要內容,在利用教材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內容,讓學生們能夠從教材中受到相關德育內容的熏陶。例如,我們在學習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Father'sDay(父親節)的內容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握的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對父親節這一節日有一個深刻的了解。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深度挖掘這一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內涵,那就是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我們可以把教材跟德育教學聯系起來,在講解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可以布置一些這樣的作業內容,如讓學生寫一篇英語小文章,記錄自己與父親之間發生的感人小故事,還可以設置“Father,Iwanttotellyoutoday”(父親,今天我想對你說)這樣的小環節,通過這些內容的設置,既可以加強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讓學生練習常見的、需要掌握的句式表達方法,又進一步受到德育的熏陶,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提倡的孝道有一個更為深刻的了解。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涵,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教材這一寶貴資源。 (二)開展情景模擬,促進品德教育 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情景模擬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情景模擬的教學優勢在于可以給學生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更好地跟隨教師創設的情境進入課程學習,學生會有更強的代入感,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英語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方法尤為適用,英語本身對許多學生來說學習起來都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都有一種畏難的情緒,運用情景模擬的方式來進行英語教學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較為寬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來。同時,運用情景模擬的方式進行德育教學更有說服力,更能夠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撒真、善、美的種子。具體來說,如我們在學習小學英語Myfamily這個課程的過程中,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常見的家庭成員的表達方式,如“mother”“father”“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達到的教學目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幾個小朋友為一組,每個學生承擔一個角色,然后結合自己的角色進行對話。通過這種情景模擬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們迅速地掌握一些常見的表達方式,增加學習樂趣。同時,教師還可以在情景模擬的過程中貫徹、滲透德育教學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長輩,要盡到自己的職責等,這些都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應該掌握并學習的德育常識。 (三)利用課外活動,滲透品德教育 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采取適合學生的方式來開展。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課外活動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教學環節,在課外活動中我們同樣可以滲透品德教育,讓學生受到德育教學的熏陶。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可以通過設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進行教學輔助,將課外活動與課程學習結合起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2]。例如,我們在學習小學英語Askingforhelp這個課程的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常見的尋求幫助的英語表達方式,為了讓學生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我們可以設計一些相應的課外活動來進行輔助。又如,教師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來到雙語服務的商店進行學習物品的購買,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實踐中檢驗學習到的知識,學生們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句式來進行表達,如“Couldyoutellmewherethepenis?”“Canyoutellmewherethepencilsare?”通過這種課外活動的形式,學生可以真實感受到英語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在實踐過程中彌補學習的不足,同時通過這項課外活動還可以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這也是小學階段德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在開展課外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周密的布置,要充分地熟悉教學內容,在設計課外活動的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教學目標的結合點,同時要有意識地將德育教學的內容融入其中。 (四)抓住學生特點,游戲滲透德育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游戲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游戲的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中來。我們需要考慮的一點就是,要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將游戲的形式與教學的內容聯系起來,充分結合每個學生的特征來進行德育教學的滲透,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愉快地接受英語知識,同時受到德育教學的熏陶。例如,我們在學習小學英語WearegoingtovisittheGreatWall這節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文章的特點,巧妙地設置一些適合小學生的游戲。我們在進行這節課程的教學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就是對學生開展德育教學的內容。我們可以結合游戲的形式,如讓學生擔任小導游來介紹長城的特色,學生們可以自己設計游玩長城的攻略,在這個過程中會應用到一些需要掌握的英語句式和語法,如“Wecangotherebybus”等,教師一定要結合趣味性與教育性,巧妙地設置游戲形式。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關于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如下: 學校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頂層設計時,強調一個原則,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為此, 要做到三點: 第一,貴在自然融入。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目的是有效提升育人水平,強行將一些思政教育的內容嫁接到學科教學中,牽強附會,容易造成思政元素與學科知識“兩張皮”,效果會適得其反。 第二,重在嚴謹貼切。教師在設計教學時,相關思政理論吃不透、拿不準時,要研究學習相關書籍,或向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請教,一定要做到嚴謹貼切,不能模棱兩可或以訛傳訛。 第三,妙在畫龍點睛。一堂課、一個教學環節到底融入多少思政元素合適?現實生活中,道德規范、哲學原理、做人道理無時無處不在,許多事情都能跟學科育人聯系起來,但并非越多越好,妙在得當。 基于這樣的認識,學校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以課程思政理念為統領,對課程體系進行了梳理與重塑。 增強學科課程育人功能。在學科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將價值導向與知識傳授相融合,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發掘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 學校完善現有課程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中增加課程思政維度的目標要求,根據課程思政目標設計相應教學環節,在教學團隊、課程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等環節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任務中。 學校鼓勵教師探索課程思政多元化教學方法,依托在線課程建設網絡平臺,采用專題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將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融于教學設計中。 對于成效好、反響佳的典型教學案例,學校及時發掘和總結推廣,為教師樹立樣板,為提升課程育人效果提供借鑒。 做好課題研究,開展系列主題活動。 學校通過課程思政相關研究課題,帶動教師轉變觀念和教學方式,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各類課程固有的知識、技能傳授有機融合。

細胞滲透性

由于細胞膜有蛋白質和磷脂(屬于脂質)組成,根據相似相容的原理,所以脂質都可以自由擴散,像甘油等 還有氧氣,CO2,等氣體,還有水了

英語學科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的探索

英語學科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的探索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世界競爭形勢的激烈,當代中學生作為21世紀我國參與世界競爭的主角,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中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質的呼聲也日益強烈和迫切。我們英語教師可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戰勝困難、抗拒挫折,為減負增效提質。 心理學研究表明,挫折教育是針對學生心理不成熟、承受能力弱而展開的一種素質教育,它包括認知理論的教育和心理適應能力的強化培養。 聯系平時的英語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一、正確對待挫折 我的一個學生,平時學習很認真,父母對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考上重點中學。為此,他付出了辛苦的勞動,可是,升學成績卻不理想,從此,他一 蹶 不振,情緒十分低落。看到這一切,我找他談心,告訴他,失敗并不可怕,必須勇敢地戰勝挫折,站起來。我給他講張海迪的故事,講保爾的故事,經過多次談心,他開始冷靜地分析失敗的原因,重新振作起來。上中學后,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取,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在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關鍵在于怎樣正確對待挫折。因此,要在教學中滲透理想是美好的,實現理想卻是漫長的、曲折的、艱巨的,要鼓勵學生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不怕吃苦,不畏挫折。 二、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 知識的獲取,素質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鍥而不舍地追求才能完成。雖然成功能給人帶來滿足和愉快,但一貫成功對學生是不利的,容易使學生滋長驕傲情緒,從而使學習興趣降低。特別是有些好勝心強、易驕傲自滿的學生,有時他們沉浸于自我欣賞,偶爾取得成功,也會錯誤地認為是自己擁有超群的能力的證據,從而盲目驕傲;一旦受挫,他們又容易變為自我懷疑和信心不足。因此,有必要使學生經歷一定的挫折,以鍛煉其意志和正確對待失敗的態度以及處理失敗的能力,即抗挫能力。 現在很多學生都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因此有必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給學生適當的“劣性刺激”,培養他們積極向上和樂觀的生活態度,以提高他們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和適應能力。 這里的活動,不僅指一些體育或班會活動,更多的是指英語課堂活動,而且活動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吃苦”,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體會“苦盡甘來”的滋味,明確挫折只不過是只“紙老虎”,從而樹立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再遇到困難時,承受與適應能力將大大增強。 比如,我們可以分層次為每一類型的學生布置一個略高于他們水平的學習任務,還可以適當地安排一些“障礙”,讓他們“站著不動”是夠不著的,只有“跳一跳”、“想一想”方能達成目標。在這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對一些后進生進行額外的幫助和指導,確保每一個學生都產生戰勝挫折的成就感。 三、運用激勵手段,調動抗挫熱情 激勵法就是激發、鼓勵、調動人的積極性和熱情的方法,其目的是促進目標的實現。當學生遇到學習挫折時,可以通過師生激勵、集體激勵等多種方式去刺激學生,調動他們抗拒挫折的熱情,激發他們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動力。具體可以采取以下辦法:學生自愿組合結對子,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幫助、相互鞭策;教師引導學生展望戰勝困難以后的美好前景,從而激勵學生為了美好的前景而戰勝挫折;及時發現并表揚學生取得的進步,激勵學生進一步戰勝挫折。 四、加強心理輔導,重視個別教育 要理解信任學生,消除對立情緒。對立情緒是學生受挫后逆反心理的反映。教師要通過正面的、積極的教育,經過促膝談心,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增強理智。由于每個青少年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勵,因此,遇事要征求他們的意見,維護其自尊心;同時,要相信學生會有進步,要創設寬松、和諧的環境,消除對立情緒。 我們每個同學都會遇到挫折,這需要我們教師在學生遇到挫折以后妥善加以引導。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們認定方向,堅韌不拔地走下去,就一定會成功。馬克思說過:“在科學的大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我想,這句話永遠鞭策著我們前進。 總之,挫折是暫時的,也是永遠的,抗挫折能力應該貫穿于一個人成長的始終。西方教育和心理衛生專家都認為,人們對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也是講的這個道理。學生的健全心理,特別是良好的意志品質,也是在學習生活、實踐活動中與挫折困難作斗爭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把鋒利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塊不可缺少的頑石。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戰勝學習過程中的挫折,幫助學生產生持之以恒學好英語的動力和信心,減少和轉化學困生,對我們英語教學的全面增效提質大有裨益,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人生也將產生深遠影響。所以,英語學科教學與挫折教育的有機結合值得我們廣大英語教師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去進行探索。 ;

如何在初中美術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

1、在欣賞課中滲透德育 2、在繪畫課中滲透德育 3、在工藝課中滲透德育 4、在美術綜合實踐課中滲透德育

以多維度空間為主題的科幻電影

黑洞表面 星際穿越 異次方殺陣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歷史科學的德育教育在歷史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學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處事、學會做人。下面我就這方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是歷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是滲透德育的關鍵。老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經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 二是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現代化教學設備在城鄉各中學普遍使用,要求每位歷史教師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基礎、能夠以交互方式處理、傳輸文本、圖形、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信息的媒體技術。由于其具有聲、像、圖、文結合的特點,所以能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對歷史教學產生重大影響。我認為多媒體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有效落實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比如我在教學《鋼鐵長城》這一課時,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用多媒體播放了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大閱兵的片斷,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本課內容的學習。在教學“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導彈部隊的發展”時,我又依次播放了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建軍六十周年慶典片斷和有關導彈部隊發展的課件。通過“再現”消逝的歷史現象,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感人的音響、再配以解說,使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到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即“鋼鐵長城”的形成是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的體現,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是歷史教師要善于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讀史使人明智”,但前提是我們要對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做客觀的評價,而這種評價經常使用比較法,特別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在評價歷史人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進行著道德評價。在歷史教學中進行道德評價,一是要用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采取一分為二的方法對歷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二是要選取正面的歷史人物和反面的歷史人物,使學生在鮮明的對比中深化對道德評價標準的認識。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上,面對外國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繼、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如鄧世昌;也有一撮貪生怕死、投降求榮的賣國賊,如葉志超。對愛國者和賣國賊的對比評價可以提高道德評價的水平和效果。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