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弓論文》

2024-06-14 15:01:11眉塢老農的萬卷樓00:41 43
聲音簡介

禮記檀弓兩則小故事的道理?

孫希旦認為:本篇是孔門弟子所作,開篇記錄了一個名叫檀弓的人的故事,故以“檀弓”為篇名。篇中較多記錄了喪事的禮節,對天子諸侯的有關禮制也作了一些考證。但篇中也有些不切實的傳聞和記述不盡不實之處。在注釋中以“按”語形式加以標注。 【原文】 公儀仲子之喪,檀弓免焉①。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②,檀弓曰:“何居③?我未之前聞也。”趨而就子服伯子于門右④,曰:“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⑤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孫腯⑥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子游問諸孔子,孔子曰:“否!立孫。” 【注釋】   ①免:鄭玄認為是免去吊喪之禮,因仲子立庶不立長之緣故;孫希旦認為“免”是一種頭纏布匹的扮相(以布廣一寸,從項中而前交于額上,又卻向后而繞于髻)。此處從孫說。 ②舍其孫而立其子:仲子適子去世,不讓適子之子(嫡孫)而讓庶子主持喪事。 ③居:齊魯方言中的語氣助詞,無實義。 ④門右:門內東側,是卿大夫吊祭時所站的方位。 ⑤伯邑考:周文王長子,周未立國之前,為殷紂王所殺。 ⑥腯:tú或dùn。 【譯文】 公儀仲子家辦喪事時,檀弓帶著免而去吊唁。(等到聽說)仲子舍棄他的嫡孫而立庶子為喪事的主持人,檀弓說:“這是為什么呢?我從前還沒聽說過呢。”他快步走到門東邊問子服伯子:“仲子舍棄他的嫡孫而立庶子作喪主,為什么?”伯子說:“仲子也是按照古時的規矩做的。從前周文王舍棄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棄他的嫡孫腯而立衍。那么仲子所行的恐怕也合乎古道。”子游向孔子請問這件事,孔子說:“錯了!應該讓嫡孫主喪。” 【原文】 事親有隱而無犯①,左右就養無方②,服勤至死,致喪三年③。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④。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⑤。 【注釋】 ①隱:不指明過失;犯:犯顏直諫。 ②就養:就近奉養;方:法則,方法;無方:無固定法則。 ③致:極。致喪:極其哀傷。 ④方:比照,比較。 ⑤心喪:在心中守喪禮。 【譯文】 侍奉父母,要委婉地規勸他們的過失,而不要生硬地指責。要守在身邊周到服侍直至去世,極其哀痛地守喪三年。侍奉國君要無所顧忌甚至犯顏直諫而不隱瞞。在左右侍奉的要按照慣常法則,竭力服侍到去世,象父母去世一樣守喪三年。侍奉老師,不要生硬地指責,不要有所隱瞞。要在身邊周到服侍,直到去世,(雖不用身穿孝服,但)心中要哀痛地守喪三年

禮記檀弓故事二則原文及翻譯是什么?

《禮記.檀弓》一則原文: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意思是:孔子路過泰山的邊上,看見有一個婦人在墳墓前哭得十分悲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讓子路前去問那個婦人。子路問道:“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傷心的事吧?二則原文: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 《禮記.檀弓》一則: 原文: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悶漏。”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譯文:孔子路過泰山的邊上,看見有一個婦人在墳墓前哭得十分悲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讓子路前去問那畝滑個婦人。子路問道:“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傷心的事吧?”那個婦人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嚴酷繁重的賦。”孔子說:“學生們記住,嚴酷繁重的賦稅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二則: 原文: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迅罩臘!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譯文:齊國有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 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后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禮記檀弓故事二則原文及翻譯是什么?

01 《禮記.檀弓》一則原文: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意思是:孔子路過泰山的邊上,看見有一個婦人在墳墓前哭得十分悲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讓子路前去問那個婦人。子路問道:“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傷心的事吧?二則原文: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 《禮記.檀弓》一則: 原文: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譯文:孔子路過泰山的邊上,看見有一個婦人在墳墓前哭得十分悲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讓子路前去問那個婦人。子路問道:“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傷心的事吧?”那個婦人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嚴酷繁重的賦。”孔子說:“學生們記住,嚴酷繁重的賦稅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二則: 原文: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譯文:齊國有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 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后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禮記檀弓故事二則原文及翻譯

《禮記.檀弓》一則: 原文: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碼改枝,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譯文:孔子路過泰山的邊上,看見有一個婦人在墳墓前哭得十分悲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讓子路前去問那個婦人。子路問道:“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傷心的事吧?”那個婦人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嚴酷繁重的賦。”孔子說:“學生們記住,嚴酷繁遲敏重的賦稅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二則: 原文: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殲陸。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譯文:齊國有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 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后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禮記·檀弓》

孔子路過泰山邊,有個婦人在墳墓旁哭得很悲傷。孔子扶著車前的伏手板聽著,派子路問她說:“你這樣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說:“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這虎上,現在我兒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說:“為什么不離開這兒呢?”回答說:“這兒沒苛政。”孔子說:“弟子們記著,苛政比老虎還厲害!” (1)式:同軾,車前的伏手板,這里用作動詞。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魯國卞(今山東省泗水縣)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實在。 (4)而:乃。 (5)舅:指公公。古以舅姑稱公婆。 (6)苛政:包括苛煩的政令,繁重的賦役等。 (7)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識(zhì志):記住。

《禮記·檀弓》

孔子路過泰山邊,有個婦人在墳墓旁哭得很悲傷。孔子扶著車前的伏手板聽著,派子路問她說:“你這樣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說:“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這虎上,現在我兒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說:“為什么不離開這兒呢?”回答說:“這兒沒苛政。”孔子說:“弟子們記著,苛政比老虎還厲害!” (1)式:同軾,車前的伏手板,這里用作動詞。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魯國卞(今山東省泗水縣)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實在。 (4)而:乃。 (5)舅:指公公。古以舅姑稱公婆。 (6)苛政:包括苛煩的政令,繁重的賦役等。 (7)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識(zhì志):記住。

禮記檀弓故事二則的道理

該詩主要想說明做人要有骨氣,絕不能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施舍的道理。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所以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 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大門都不用關上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禮記 檀弓 譯文

一、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1、孔子過泰山側、過(經過,路過)2、夫子式而聽之、之(虛用,無所指)3、然(對,是)4、昔者吾舅死于虎、于(介詞,在)5、何為不去也、去(離開)6、小子識之、識(動詞,知道,記住) 二、“式而聽之”中的“而”表示(連詞,A、順接) 三、文中的“夫子”指的是-----孔夫子 四、婦人當時在墓前哭的是-----兒子 五、婦人的丈夫兒子因何而死? 是被虎咬死的。 六、“而曰”前省略了主語,如果補出來,應該是----那婦人。 七、文中哪句話可做本文的主題?請翻譯這句話。本文主題:苛政猛于虎。翻譯:苛政比老虎還厲害 注: 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板,這里用作動詞。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魯國卞(今山東省泗水縣)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壹:真是,實在。舅:指公公。古以舅姑稱公婆。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譯文 孔子路過泰山邊,有個婦人在墳墓旁哭得很悲傷。孔子扶著車前的伏手板聽著,派子路問她說:“你這樣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說:“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這虎上,現在我兒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說:“為什么不離開這兒呢?”回答說:“這兒沒苛政。”孔子說:“弟子們記著,苛政比老虎還厲害!”

禮記檀弓故事二則原文及主旨

、原文為: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貢問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2、譯文:孔子路過泰山旁邊,見到一個婦女在墳墓前哭得很傷心。孔子用手扶著車軾側耳聽。他讓子貢前去詢問。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說:聽您的哭聲,真像一再遇上憂傷的人。婦女于是說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兒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傷心呢?孔子說:那您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女回答說:(因為這里)沒有殘暴的征稅啊。孔子沉默了一會,對學生們說:你們記住,殘暴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兇猛害人啊!

選自《禮記 檀弓下》

  人物:杜蕢,晉國國王平公的膳食官;知悼子,晉國的大夫;師曠,晉國的樂師;李調,平公的近臣。   翻譯:   知悼子死,還沒有下葬。平公飲酒(作樂),師況、李調陪伴侍奉,敲擊編鐘(演奏樂曲)。杜蕢從外面來,聽到編鐘聲,說:“(國王)在哪?”(仆人)說:“在寢宮。”杜蕢前往寢宮,拾階而上。斟酒道:“師曠干了這杯。”有斟酒道:“李調干了這杯。”有斟酒,在大廳的北面(面對國王)坐下干了酒。走下臺階,跑著出去。   平公喊他進來,說:“蕢,剛才我心想你可能要開導我,所以不跟你說話。你罰師曠喝酒,是為什么啊?”(杜蕢)說:“子日和卯日不演奏樂曲(據說夏朝的桀王逃亡在山西安邑縣于乙卯日死亡;商朝的紂王在甲子日自焚死亡。后代君王引以為戒,以子卯日為‘疾日’,不演奏樂曲)。知悼子還在堂上(停靈),這事與子卯日相比大多了!師曠,是太師啊。(他)不告訴您道理,所以罰他喝酒啊。”“你罰李調喝酒,(又是)為什么呢?”(杜蕢)說:“李調,是君主身邊的近臣。為了一點喝的一點吃食忘記了君主的忌諱,所以罰他喝酒啊。”“你自己(罰自己)喝酒,(又是)為什么呢?”(杜蕢)說:“我杜蕢,膳食官而已,不去管刀勺的事務,卻敢干預(對國王)講道理防范錯誤的事,所以罰自己喝酒。”平公說:“我也有過錯啊。斟酒來罰我。”杜蕢洗干凈然后高高舉起酒杯。平公對侍從們說:“如果我死了,千萬不要丟棄這酒杯啊。”   直到今天,(人們)敬完酒后,都要高舉酒杯,叫做“杜舉”。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