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方法論的問題

2022-01-10 21:19:23一念ln20:54 13
聲音簡介

論語十二章的論語簡介

《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創語錄之體,其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而且論語教給了后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論語》與《易經》、《黃帝四經》、《老子》、《莊子》,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典籍,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的智慧結晶。

論語十二章的第十章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主要講時間

《論語》十二章相關的故事有哪些?

魯莊公娶了齊國哀姜為妻,第一次來到魯國的時候,魯莊公讓魯國貴族的夫人們帶著玉帛去拜見哀姜,這種做法是違禮的,按照立法女人見面攜帶的禮物應該是棗、栗子等物品,玉帛是男人會見旅辯時才能攜帶的禮物,而且按照品級的不同有不同的規格要求。 有的大臣就據此出來反對,說了三個字:非故也。魯莊公聽了之后,也說了一句話,也只有三個字:君作故。 非故也,就是說制度中沒有這樣的搭螞規定,過去也沒有這樣的成例,你這是屬于創新。 君不是單純地指自己,而是指國君,故在此代指制度,因為制度本身就是由前人留下的好的法則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所以有時候人們也用它代指制度。 魯莊公的意思就是我這樣做了,后來的人跟著效仿,就有拆枝缺故了,它就會變成制度。 對方一聽,毫不客氣地給予了反擊:國君的創新如果合乎禮法的精神,就會被后人立為制度(君作而順則故之),如果違背了禮法的精神,就會被當成違禮事件記錄下來,變成反面教材(逆則亦書其逆也)。 魯莊公不聽,結果真的成了反面教材(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這個故事領悟前面“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含義)。

《論語》十二章相關的故事有哪些?

魯莊公娶了齊國哀姜為妻,第一次來到魯國的時候,魯莊公讓魯國貴族的夫人們帶著玉帛去拜見哀姜,這種做法是違禮的,按照立法女人見面攜帶的禮物應該是棗、栗子等物品,玉帛是男人會見時才能攜帶的禮物,而且按照品級的不同有不同的規格要求。 有的大臣就據此出來反對,說了三個字:非故也。魯莊公聽了之后,也說了一句話,也只有三個字:君作故。 非故也,就是說制度中沒有這樣的規定,過去也沒有這樣的成例,你這是屬于創新。 君不是單純地指自己,而是指國君,故在此代指制度,因為制度本身就是由前人留下的好的法則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所以有時候人們也用它代指制度。 魯莊公的意思就是我這樣做了,后來的人跟著效仿,就有故了,它就會變成滾如制度。 對方一聽絕配,毫不客氣地給予了反擊:國君的創新如果合乎禮法的精神,就會被后人立為制度(君作而順則故之),如果違背了禮法的精神,就會被當成違禮事件記錄下來,變成反面教材(逆則亦書其逆也)。 魯莊公不聽,結果真的成了反面教材(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這個故事領悟前大宏啟面“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含義)。

論語十二章相關的故事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故事】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秦王派人去離間趙王和廉頗,趙王中計,派趙括代替廉頗,導致大敗。 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嚴顏寧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 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十二章故事的由來

《論語》:儒家經典之一。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論語十二章都講什么

《論語》十二章的文言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 1、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按時復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3、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會逾越規矩。 ? 4、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5、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6、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說:“對于學習,知道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說:“軍隊的可以改變主帥,但哪怕一個普通人,也不可以改變志氣。” 12、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并且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論語十二章相關的故事?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故事】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秦王派人去離間趙王和廉頗,趙王中計,派趙括代替廉頗,導致大敗。這是“三軍可奪帥也。”嚴顏寧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十二章的原文

原文如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譯: 1、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按時復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3、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會逾越規矩。 4、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5、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6、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說:“對于學習,知道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8、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說:“軍隊的可以改變主帥,但哪怕一個普通人,也不可以改變志氣。” 12、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并且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論語 第一章的意思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