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集【雕塑展】

2021-09-06 11:08:57老貓演播06:23 1.3萬
聲音簡介

雕塑的發展史

中國雕塑發展史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雕塑,屬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繁盛階段的遺物。原始社會雕塑對探討社會發展進程、研究造型藝術與意識形態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來深受人們的重視。這一時期雕塑的造型還都是依附整體器物上的飾物,均為粗略的,夸張式的,具有極強裝飾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陶塑人像。(見圖1)石雕與骨雕人像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   這個時代雕塑作品側重于動物外形的器皿、飾物和人物的捏塑,形體小巧,造型粗略,帶有濃厚的人情味。青銅器藝術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時的青銅作品雖然多具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特性。一些夸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渲染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形成了端莊、華麗、氣質偉岸、形象乖張的藝術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鼎是這一時期典型的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見圖2)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的周圍則布滿商代典型的獸面花紋和夔龍花紋。它憑借莊嚴的造型,龐大的體積和神秘的花紋,成為商朝貴族王權與神權藝術的最典型代表,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建立專制統治國家,即利用雕塑藝術為宣揚統一功業、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建筑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   秦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寫實逼真。雕塑在建筑裝飾、陵墓裝飾和“明器”中發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秦建筑裝飾表現在宮室、苑囿、亭閣樓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最為壯觀的是被稱為世界 “第八奇觀”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見圖3)   兵馬俑的發掘,給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其兵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其馬俑身材矯健、活靈活現。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畫,神態萬千、精細逼真,秦俑坑發掘的銅馬車更是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充分體現了主導那個時代的高大、雄健的風尚。   從總體看,秦代雕塑的風格特點是渾厚雄健,樸實厚重,龐大強壯,氣魄宏大,體現出封建社會的上升期的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數的巨大、超常的審美特征。 四、漢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漢代雕塑在繼承秦代恢弘莊重的基礎上,更突出了雄渾剛健的藝術個性。這一時期的墓葬雕塑特別發達,已從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發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飾。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渾之勢和整體之美。   漢代雕塑作品的品種和數量相當豐富,呈現出的主體面貌渾厚簡練、生動完整。這個時期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托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于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那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后世陵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后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   而《馬踏匈奴》(見圖4)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 整個作品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象征。雕塑的外輪廓準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樸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 五、魏晉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佛教思想與儒學思想碰撞、交融時期。因此,統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廟,鑿窟造像,利用直觀的造型藝術宣傳統治者思想和教義。代表性的石窟為: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見圖5)   石窟內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鑄銅等,佛像雕塑遂成為當時中國雕塑的主體。這些石窟在發展中不斷增加新的雕塑作品,歷代都對石窟進行重修、擴建、新增和補充。   石窟藝術在中國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東晉時期的戴逵,擅長雕刻和鑄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軀佛像,與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圖》和獅子園的玉像被稱為“瓦棺寺三絕”。這個時期的雕塑特點為較注重細部的刻畫,技術更圓轉達純熟,雕塑形象和題材大都為宗教題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傾向和夸張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藝術的題材單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內在動力卻也促進了大量精品的誕生。 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中國隋唐時代在經歷了延續約 3個半世紀的分裂和動蕩以后,重新得到統一和安定,進入一個政治經濟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從而促使雕塑藝術的發展出現新高峰。經過隋和初唐的過渡階段,融會了南北朝時北方和南方雕塑藝術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的養分,使雕塑藝術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杰作。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也是文學藝術發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藝術、陵墓的裝飾雕刻藝術、陪葬的陶瓷雕塑藝術、肖像造型藝術等都進入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宗教造像藝術在唐代有長足發展,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龍門石窟等。 龍門石窟在經歷魏晉唐多個朝代的開鑿后,隨歷經千年歲月的風霜,仍不失其神秘華麗之彩。龍門奉先寺群雕更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其中奉先寺大盧舍那佛龕是最為輝煌的杰作。(見圖6)其九尊一鋪的形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還有二尊供養人雕像。是一個有主有賓、層次井然的有機整體。這也是意想造型中強調人是審美主體的觀念。   此時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態,又不失典雅鮮活之美。其雕塑風格的多樣化與技巧的純熟已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 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代以城市為中心的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起來,代表市民趣味的審美觀念隨之興起。與此同時,理學的興盛使人們更關心現世生活,關注來世的佛教日趨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無論內容還是風格都明顯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漸漸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現實生活的形象。造像藝術集中轉入南方,如廣元、大足、安岳、杭州、贛州都是摩巖造像較集中之地。(見圖7)   大足石刻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精品。盡管它的開鑿有著宣揚佛法說教的主旨,但雕塑匠師的高超手段,至今仍使人們為造像之精妙而贊嘆不絕,從而受到無上的精神享受。大足石刻無愧為中國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觀。   在世俗題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襲唐之傳統,但氣勢漸弱。繼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進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創作手法上趨于寫實風格,材料使用上則更加廣泛。宋代的彩塑較為發達,在佛雕造像上較唐代有了較大變化,此時的佛雕造像以觀音菩薩居多。   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風格仍多受宋影響,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   中國蒙古族統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后仿照漢族建筑樣式,營建上都及大都兩個都城。而分布各地的寺廟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藝術的概貌。進入元代,統治者重視手工業,雕塑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明清兩代,宗教觀念進一步淡薄,此時的宗教雕塑在缺少內在信仰的狀態下,顯現出缺乏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傾向。而明清的世俗雕塑藝術多趨于裝飾化和工藝化。這些雕塑大多更強調實用性與玩賞性功能,體現出工藝品的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種強烈的精神性功能則大大削弱了。但是,這些裝飾性、玩賞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陳規限制,面貌各異,這也可以算是明清時期雕塑藝術的一個亮點。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瓏、精致剔透、精雕細鑿,缺乏大氣之作和大型之作,藝術上逐漸轉向個人化、內聚性的風格。

雕塑的發展史

菲迪亞斯、米隆、波利克里托斯 、奧古斯特·羅丹、米開朗基羅

雕塑公園有什么雕塑

一般的雕塑公園的雕塑很多的,有很多的種類。呈現百花齊放相互爭艷的狀態。具象、抽象等等好多。這里面有形式美感的,有人文背景的等等。

架上雕塑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架上雕塑創作有了新的發展。70年代以后,木、石、青銅等硬質材料得到廣泛應用,在雕塑語言的探索方面也有很大進步。代表性作品有:袁曉岑的《母女學文化》(1951)、潘鶴的《艱苦歲月》(鑄銅,1957,見彩圖《艱苦歲月》(中國現代))、龍德輝的《覺醒》、郭其祥的《百萬農奴站起來》(1960)、田金鐸的《稻香千里》(石雕)、孫紀元的《草原民兵》、 陳道坦的《大慶人》(1964)、劉煥章的《少女》(木雕)、王濟達的《邊防英雄》(1972)、唐大禧的《海的女兒》(石雕,1977)、張德蒂的《小達娃》(1979)、程亞男的《夏天》(木雕,1979)、田世信的《歡樂柱》(木雕,1982)、劉小岑的《家鄉的河》(鑄銅,1984,見彩圖《家鄉的河》(中國現代))、楊冬白的《飲水的熊》(石雕,1984)等。在肖像雕塑方面,比較突出的作品有:王朝聞的《劉胡蘭像》(1951,后來放大型紀念碑雕塑)、張松鶴的《魯迅》(1974)、賀中令的《白山魂》(石雕,1984)、邢永川的《楊虎城將軍》(石雕,1984)、錢紹武的《江豐》(石雕,1984)等。此外,還有周輕鼎、王合內、劉政德、周國楨、滕文金、鄭于鶴等人創作的各類小型雕塑作品也有廣泛的影響。

雕塑的塑的四字詞語

  1、木雕泥塑   mù diāo ní sù   【解釋】用木頭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靈活或神情呆滯。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兩班文武,如泥塑木雕,無人敢應。”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聯合式;作定語、賓語;   【近義詞】泥塑木雕   【例句】怡紅院里的人嚇的一個個象~一般。(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   2、泥塑木雕   ní sù mù diāo   【解釋】指泥做的和木頭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舉動呆板。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兩班文武,如泥塑木雕,無人敢應。”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來形容人的動作和神情。一般作賓語、定語。   【正音】塑;不能讀作“suò”。   【近義詞】呆若木雞   【反義詞】活龍活現   【例句】這些尸位素餐的人和~又有什么區別?

雕塑的雕的成語

雕的成語 : 雕梁畫棟、 雕欄玉砌、 雕蟲小技、 一箭雙雕、 精雕細刻、 朽木不可雕、 雕心刻腎、 雕蟲篆刻、 畫卵雕薪、 雕蚶鏤蛤、 雕肝琢膂、 雕心雁爪、 燕雀豈知雕鶚志、 雕梁繡柱、 雕章琢句、 雕虎焦原、 禪世雕龍、 破觚斫雕、 良玉不雕、 雕風鏤月、 龍雕鳳咀、 雕章縟彩、 雕鏤藻繪、 繡闥雕甍、 鶗鴂雕卉、 不假雕琢、 泥塑木雕、 雕梁繡戶、 寶馬雕車、 鏤冰雕朽

塑的成語(不要木雕泥塑,泥塑木雕)

只有你不要的那2個,沒有別的 木雕泥塑 mù diāo ní sù [釋義] 用木頭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靈活或神情呆滯。 [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7回:“那黛玉倚著床欄桿,兩手抱著膝,眼睛含著淚,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 [用法] 聯合式;作定語、賓語; 泥塑木雕 ní sù mù diāo [釋義] 用泥土塑造、木頭雕刻的偶像。比喻人的動作及神情呆板。 [語出]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鐘起問其姓名;婆留好像泥塑木雕的;哪里敢說。” [正音] 塑;不能讀作“suò”。 [近義] 呆若木雞 [反義] 活靈活現 [用法] 用來形容人的動作和神情。一般作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雕塑是什么?

  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   在實際生活中,為了美化城市或用于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出來的,具有一定寓意或象征的觀賞物和紀念物都稱為雕塑。再再具體點說,雕塑是指用各種可塑、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其中,雕和刻是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通過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

什么是雕塑

? ? ? ? ? ? ?雕塑? ? ? ? ? ? ? ? [ diāo sù ]? ? ?滲搏跡 ? ? ? ? ?生詞本 ? ? ?叢并 ? ? ? ?基本釋義? ? ?銀數 ?詳細釋義? [ diāo sù ] 造型藝術之一。以泥、木、石、金屬等材料雕刻和塑造有體積的立體形象。一般分圓雕、浮雕兩類。也指雕塑而成的 藝術品。 近反義詞 近義詞 雕塑? ? ?雕刻

雕塑家的故事

一位雕塑家用石頭雕了一只鷹,鷹雕得栩栩如生,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展翅高飛一樣。哲學家見了,問:“你是怎樣把石頭雕得飛起來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實,這只高飛的鷹本來就在那里,我只不過把石頭中多余的邊邊角角去掉而已。”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