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知識19:良渚祭臺

2021-03-10 17:49:15昌輝叔叔講故事01:07 2.7萬
6元開會員,免費聽
購買?|?0.50 喜點/集
聲音簡介

良渚文明的良渚古城

浙江省考古所上周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這座古城,大致以良渚遺址區內的莫角山遺址(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為中心,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 城墻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墻,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筑純凈的黃土,夯實。 根據城墻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說,距今4000年以前。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是“中華第一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含遲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猛穗是繼上談知李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后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 城墻,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嚴文明教授說,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這個時代,目前中國大地上發現的古城約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為280萬平方米,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

良渚的良渚水壩

80年前,杭州城郊的良渚遺址被發現,從那時開始,良渚就不斷地帶給世人驚喜,大量玉禮器被發掘、巨型建筑基址被發現,再到后來的良渚古城,水壩遺址出土。就在昨天,記者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良渚遺址又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奇跡。 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證:杭州良渚古城外圍發現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1000年。專家建議,盡快把水利系統列入良渚遺址保護范圍,并納入良渚古城申遺價值研究范圍。 1、良渚發現世界最早水壩 碳14檢測結果顯示,距今4700-5100年之間,屬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在介紹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之前,必須要說一下該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內,此次確證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位于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條堤壩組成,這些堤壩根據形態和位置的不同可分為長堤和連接兩山的短壩,其中短壩又可分為建于山谷的高壩和連接平原孤丘的低壩。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考古人員就曾發現其中最長的一條水壩遺址——塘山遺址。2009年開始,10條水壩遺址陸續出土,它們與古城北面的塘山遺址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利系統。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遺址范圍內的老虎嶺、鯉魚山、獅子山等水壩進行正式發掘。同時,省考古所還與山東大學、南京大學聯合對壩體和庫區進行了勘探調查。 “我們把7條壩體的樣本送去北京大學實驗室里進行碳14檢測,結果顯示,時間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間,屬于良渚文化早中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領隊王寧遠介紹。 這一考古界的重大發現,將改寫都江堰“世界迄今僅存的嘆為觀止的生態工程”之說,同時也開啟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領域。 2、良渚社會進入王國階段 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其價值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王寧遠介紹,古代埃及、兩河流域的水利系統,多以渠道、水窖進行引水,而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良渚水利工程與埃及、兩河流域形成鮮明對照,體現了東西方古文明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稻作文明”和“麥作文明”的不同特征。 “這也讓華夏文明有了同時期堪比埃及、兩河文明的水利系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等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的發現,是良渚文明的重要標志,為中華文明的進程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同時進一步證實,良渚社會已經出現早期的國家形態,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該水利系統的確認證實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結構,由內而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其價值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王寧遠說,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龐大的規模和先進的技術更進一步證實了良渚社會已進入王國階段。良渚水利工程的規劃視野之闊、技術水平之高,動員能力之強令人刮目相看。也為認識良渚古國的管理機構和社會復雜化程度開辟了重要的觀察視角。 3、工藝技術讓眾多專家驚訝 遺址中的高壩可阻擋短期連續降水,甚至可抵御本地區百年一遇的洪水 5000年前的古人,為何就會致力于治水工程?這還得從良渚古城的自身地勢說起。天目山系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夏季極易形成山洪,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通過高、低兩級水壩,將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內,解除了洪水威脅。 分析顯示,遺址中的高壩大致可以阻擋短期內870毫米的連續降水,通俗地說,就是可抵御本地區百年一遇的洪水。低壩內則是一個倒三角形的低洼地,根據現存的10米壩高推測,可形成面積達8.5平方公里的蓄水庫區。 在良渚古城水利系統的部分壩體關鍵位置,通過“草裹泥包”堆壘加固,即用茅草包裹泥土形成長圓形的泥包,再將泥包橫豎堆砌而成,“草裹泥包”的作用與現代堤壩使用的草袋裝土類似,可大幅增加壩體強度,是后世水利工程建設中廣泛應用的工藝。 考古和水利專家都驚訝,在年代如此久遠的古遺址中發現這樣現代的工藝技術。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于冰說,良渚水利工程年代早、分布廣、規模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技術先進,體現了良渚社會高超的規劃、組織和管理能力。 4、中國水利史開卷 不再是“大禹治水” 翻開現今的中國水利史志,幾乎無不以“大禹治水”作為中國人水利建設活動的先驅,但當時的水利設施卻早已無法尋覓蹤跡。其實,這僅僅只是一個傳說故事。2007年,良渚古城被發現,研究人員通過長期的研究調查,發現古城外圍存在著一個由10余條堤壩連接山體構成的龐大水利系統,為世人了解古代水利發展乃至文明演進提供了嶄新的視野。 2016年3月11日那天,杭州來了一群神秘的、又是重量級的人物,他們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19家科研單位的考古學、水利史及水利工程研究的專家,整整三天,專家們都在實地走訪與研究討論,而中國水利史的開卷,也從“大禹治水”提前到了“良渚文明”。 這比海昏侯還有更大的科技意義 ●李伯謙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良渚發掘80年以來,不斷進展,這次水利工程的發現讓我們對華夏文明的認識又大大向前了一步。300萬平方米的王城,800萬平方米的外郭城面積,龐大復雜的水利系統,這是全世界已知的距今5000年前后的功能系統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在世界范圍也是不多見的發現,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比海昏侯還有更大的科技意義。 開啟了全新的研究領域 ●于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研究所所長 以往被發掘的古文明水利系統,比如埃及和兩河流域,都是修筑在干旱地區的,在中國江南地帶這樣的潮濕地區發現這樣的水利工程可能還是第一次。這個系統,從測繪到規劃以及建造都是極有技術含量的。對于中華文明的研究,又開啟了全新的領域。 對這個“最早”要加強保護 ●高蒙河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教授 從表述上來說,這個水利工程代表了大型堆筑結構水利工程的最高峰,也堪稱巧妙利用天然條件修建水利工程的典范。比大禹治水還早了1000年,讓我們對那個時候的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于這個系統,一定要增加保護,為未來發掘做準備。 有很多細節還要再發掘研究 ●欒豐實山東大學教授 這個水利系統修筑時間是沒有異議的,但在功能性問題上,專家們大致覺得灌溉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性是防洪和蓄水運輸,但在細節上我們還是要進一步考慮。比如發掘中發現的戰國墓的建造,比如建造、使用、廢棄這三個過程中,有很多問題現在還是問號。在未來要就這些細節進一步徹底發掘。

良渚鎮的歷史沿革

據方志記記載,“良渚”一名最早見于宋代,稱“梁渚里”。“梁渚”轉而為良渚應在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具體時間不可考。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的各種《杭州府志》均已稱“良渚”。“良”,在《說文》里被解釋為“善也”,即美好之意;“渚”,在《爾雅·釋水》這部文獻里說:“水中可居者味曰‘洲’,小洲曰‘渚’。”“良”與“渚”的組合,即是“美好的 水中之洲”的意思,這與河港密布的良渚鎮地理環境相符。

“良渚”這個地名的由來

良者,好也。渚者,水中的陸地也,良渚,古代四面環水,交通便利(水路),是一風水寶地,故命名“良渚”。

四大文化之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虞朝文化在中國東南地區太湖流域的華夏文明早期文化類型,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致。良渚文化遺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處余杭區瓶窯鎮。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余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8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在良渚古城里,發生過什么故事?

1936年,杭州古蕩老和山在建造杭州第一公墓時,出土了一些石器。當年5月底,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和吳越史地研究會合作對遺址進行試掘。 古蕩發現新石器時代末期遺址的消息傳出后,施昕更敏銳地發現,有幾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尤其是一種長方形有孔的石斧,他在杭縣北鄉良渚一帶見過。 于是,施昕更回到良渚進行調查。11月3日那天,他在良渚鎮附近棋盤墳的干涸池底,發現了一兩片“黑色有光的陶片”,這個重大發現令其激動不已。 后來,施昕更主持了對良渚遺址進行正式的田野考古發掘。期間,考古發掘獲得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實物資料。同時經調查“發現了以良渚鎮為中心的十余處遺址”。此后,施昕更完成了《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 不過,當時因為種種原因,考古學者并未采取“良渚文化”的說法。即便是發現者施昕更也曾認為,良渚遺址與山東的龍山文化屬同一文化體系。但這個看法很快發生了改變。隨著江浙一帶的諸多文物在考古發掘中出土,有學者逐漸意識到良渚應當屬于獨立的文化 1957年,考古學家夏鼐在《浙江新石器時代文物圖象》的序言中指出,良渚等遺址出土的遺物有其獨有特色。 兩年后,1959年,在長江流域規劃辦室文物考古隊隊長會議上,夏鼐又提出了“太湖沿岸和杭州灣的良渚文化”這一說法。 隨著相關考古工作的推進,更多的實物證據被發現。1987年,浙江余杭瑤山發現良渚祭壇和貴族墓地;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和確認,標志著良渚遺址進入都邑考古新階段。 此后,2009年—2012年發現和確認良渚古城外郭城;2009年—2015年則發現和確認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 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規模、形制都很令人驚嘆。 因良渚遺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良渚文化有發達的犁耕稻作農業和以精美玉器、漆器等為代表的系統化、專業化的手工業。《良渚:神王之國》中寫道,良渚的玉器數量巨大、種類豐富,在中國史前玉器中獨樹一幟,是史前玉文化發展的最高峰。 ? 其中,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權力和信仰中心。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古城的主體結構分為三重,中心為莫角山宮殿區,其外環繞的是城墻和外郭,堆筑高度由內而外逐次降低,顯示出明顯的等級差異。

請介紹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于專激陸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分布于余杭境內帆則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石 器 玉明轎頃 器 陶 器 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占鰲頭。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 石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陶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指的是什么?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首先發現于余杭市良渚鎮而命名,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于新石器時代。 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非常多,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甚至提出了“玉器時代”說,以詮釋玉器在中國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數量多,說明良渚時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豐富的玉礦來供給。 在良渚文化范圍內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良渚時期的玉礦,有人就認為良渚玉料是從盛產玉的遼寧或新疆輾轉運來。這個觀點顯然很難站得住腳,想象一下,在史前古社會,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運載工具、交通工具簡陋,良渚人如何能夠從那么遙遠的東北、西北,穿過無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運至東南的良渚文化圈內?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來,所以有的專家執著地認為,在良渚文化的區域里尤其是在良渚遺址群內的天目山余脈,一定存放著被人們遺忘了的古代玉石礦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開采的古玉礦藏卻應該是永恒存在的。良渚文化為何在五千年前就有如此出眾的玉文化?先民們為何要雕琢那么多玉器,他們又是如何雕琢的?其中有許多謎等待解答。 有人說是因為裝飾,美化生活的原因。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玉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玉有太多美好的品質,因此就往往把具有高潔品質的人和玉相聯系。可以證實東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把玉當做自己(君子)的化身的禮儀。 貴族、土大夫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必配玉,玉只可配君子。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首先指玉的5個特性,即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然后是比附人的五個美德:仁、義、禮、智、信。所以說良渚文化出現如此多優美的玉器,是出于裝飾生活的原因不無道理。 另一種說法是,良渚玉器大量產生,不僅僅是裝飾,而是有更深的文化內涵。把玉作為裝飾品反而是更后的事情了。此說的證據是從良渚玉器本身情況來說的。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特色的是形式多樣,數量眾多,如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良渚玉琮系軟玉雕琢而成,從外觀看呈外方內圓、上大下小形,每個面的轉角上有半個獸面,與其相鄰側面轉角攜塌高上的半個獸面組成一個完整的獸面。這些物品充滿神秘氣息,現在看來其形狀和圖案也是令人驚異,隱隱透出一股涼氣。這些玉琮的用途應該是與宗教祭祀、財富權力有關。戰國《周禮》書中曾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法。東漢鄭玄注“壁圓像天,琮八方像地”,都說明玉琮與對鬼神的崇拜相關。 因此他們認為良渚玉器更深的文化內涵是對鬼神的敬畏,衫哪是用于祭祀的神器,由此衍生出“玉”被作為權力的象征。這一點從后來的“玉”的地位可以反證,“玉”不僅僅作為裝飾,作為美好品質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上,從一開始就更多的是作為具有神圣地位的、能顯示權力的神器。 良渚文化是神秘辯尺而又輝煌的,其為何有如此多的玉器,主要是因為裝飾,還是因為祭祀尚不能明確,不過良渚玉器形制奇特,肯定包含著先民神秘的思維。 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鑒定,此礦藏的軟太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普遍認為,“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以確定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有關玉料來源這一重要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 但是位于浙江余杭境內的良渚文化中心遺址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遺址出土玉器數量的總和,其所需的玉料也應是良渚文化圈內量最多的,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從江蘇小梅嶺運來的嗎?在良渚遺址群內至今沒有發現礦藏的同時,不少專家仍堅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來自附件的地區已被遺忘的古礦床”。這一推測符合現代人的思維,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愿將來的考古發掘能夠證實這一推斷

請介紹良渚文化

分類: 社會/文化 >> 歷史話題 解析: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正中啟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于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專家們指培型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分布于余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石 器 玉 器 陶 器 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占鰲頭。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 石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舉如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陶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村的良渚遺址

良渚遺址 是一個帶有完整古國形態的大遺址,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特定的社會形態。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據戰國古籍腔碰《鹖冠子》記載說“成鳩氏之國……兵強,世不可奪”,實際上就是說良渚文化集團的武力強大,天下無敵。遺址 區內能明顯地看到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普通聚落這種級差式的聚落結構,以及像莫角山這樣的大型城址,匯觀山、反山、瑤山這類出土大量精美王器的祭壇墓地,塘山這類大型城市防護工程的土垣遺址。良渚遺址現有遺址點119處,其中包括宮殿、祭壇、墓地、工場、農耕區、土垣、城址、村落各類遺存。其原始地理環境和遺址保存的完整性、密集度全世界罕伍物談見,是今天研究和探討東方文明起源的重要對象,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唯一性和特別的重要性。良渚遺址所反映出來的以原創、首創、獨創外拓為特征的”良渚精神”,是中國文明傳統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不僅開創了曾經盛極一時的“良渚社會”,而且對當今世界仍具有極大的教育和啟發意義,值得全人類保存和借鑒。反山、瑤山遺址的發掘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匯觀山遺址和莫角山遺址被評為”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9年,國家文物局明確提出了建設國家遺址公園的工作思路。2000年,浙江省確立了”以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為目標,以建設良渚國家遺址公園為中心”的遺址保護方針。2002年,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委托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編制《良渚國家遺址公園項目建議書》和《良渚國家遺址公園規劃》,計劃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使遺址展示區基本成型,再通過若干年的努力,將良諸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成為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史前文化展示園區遺址1遺址現場展示區以良渚遺址不可移動文物的現場展示為目標。通過展示遺址的現狀與環境,顯示中國長江流域史前文化形象。莫角山(反山)臺城宮殿展示:部分復原莫角山遺址宮殿群和反山顯貴者墓葬遺址,展示早期·城塘山土垣展示:展示早期水文地理、水利灌溉技術或軍事防御體系、軍事斗爭,以及人口、社會剩余勞動、部落或早期國家關系等。祭祀與原始宗教文化展示:以瑤山、匯觀山、文家山祭壇墓葬復合遺址為主,展示中國最早的系統化祭祀儀、葬制、天(太陽)人關系等。原始村落展示:以廟前、姚家墩等遺址為重點,再現早期村落形態。展示早期定居生活方式、村落規劃、生活設施結構、”村民”關系等。原始在耕展示:展示早期生活資源分布、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特征、大型犁耕與生產率的變更、早期田園景致等。原始手工業與貿易展示:再現原始制陶、琢玉、髹漆、絲織業方式、早期貿易的發生等。原始生態展示:展示古氣候及其生戀環境、復原涅地和早期人居環境等。2遺址博物館區良渚圣地座落于”中國良諸文化村螞扒內,建設有良渚文化博物館.形成集展示、教學、研究、信息交流為一體的國際性學術中心。是良渚國家遺址公園的導入及游客中心,為”中國良渚文化村”的主要子項目之一。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