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佛法、書法、美術理論)

2020-10-07 00:15:27海淀區廣末涼子04:41 51
聲音簡介

天道論佛對話第幾集

第十四集。在《天道》電視劇中第十四集中的第36分至第40分芮小丹母女深夜進行了論佛對話,芮小丹給女兒講述了很多見聞和真實感悟。

佛教理論中到底有多少個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什么是學術理論?

饒幽靜徑諧共商德

佛教中經律論中的論有哪些

經律論的說法,次序是錯誤的,因為律是佛法的基礎,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律經論。正是因為這樣的錯誤,才導致了我們難以接觸到佛陀的原始教法。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論藏,也叫阿毗達摩,共有7部。 《論藏》,論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aka,這是對世尊教法要義的精確及系統地分類與詮析。這里講到的abhidhamma,我們翻譯為“阿毗達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個組合詞。abhi是上等殊勝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種含義,有時候指一切,例如我們說的一切諸法;有時候專指有為法、行法,例如講到諸法因緣生;有時候又是指法所緣,有時候是指法界,有時候是指法處,有時候又專指善法,有時候是指現象、事物,有時候又專指佛陀的教法。在這里,法是專指究竟、真實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導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論,稱為南傳七論,或者上座部七論: 第一是《法集論》(Dhmmasa?ga??)或者又稱為《法聚論》。dhamma,是法,就是諸法,特指種種究竟法。sa?ga??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這部論是整部《論藏》的根源,很廣泛地討論了種種究竟法。 第二是《分別論》,這里的Vibha?ga,是指分別、解釋的意思,在這部論里把蘊、處、界、根、諦等法義分為經分別、論分別跟問分別這三種方式來討論。經分別是把《經藏》里面的內容羅列出來討論,然后再以論的方式進行分析,再用問答來反復地抉擇。 第三是《界論》(Dhàtukathà),以問答的方式編排,依蘊、處、界來討論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設論》,(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這里面就討論了各種不同種類的人。 第五是《論事》(Kathàvatthu),這部論是在第三次結集的時候,才由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駁斥當時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時代的種種邪見,因為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裝成僧人混進佛法,他們把很多的邪見也帶進來,于是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長老就在結集的時候,造了這部論,專門來破斥種種的邪見。 第六是《雙論》(Yamaka),目的是為了解除種種名相術語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釋它們的正確用法。因為這部論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一對一的方式來討論,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這樣的方式來提問,就是一對一的方式來提問,所以稱為《雙論》。 第七是《發趣論》(Pa??hàna),這部論在《論藏》里是最重要的,傳統上稱為《大論》(Mahà- Pakara?a),這部論跟前面六論稍微有點兒不同。前面的六部論側重在分析,分析諸法的名相,而這部論是用二十四緣的方法來貫穿一切諸法。緣就是關系、條件,把前面所講的法貫穿在一起。如果我們把前面這六部論所討論的法比喻成珠寶,那《發趣論》就是用二十四緣這條經線把所有法貫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傳承認為這部論是最能夠證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為這部論非常復雜,必須得先透過,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幾部論,才有可能通達這部論。它屬于組織法,前面的屬于分析法,這個是屬于組織法。把前面幾部論里面所討論講到的法都整理、統合起來。 《論藏》,論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aka,這是對世尊教法要義的精確及系統地分類與詮析。這里講到的abhidhamma,我們翻譯為“阿毗達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個組合詞。abhi是上等殊勝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種含義,有時候指一切,例如我們說的一切諸法;有時候專指有為法、行法,例如講到諸法因緣生;有時候又是指法所緣,有時候是指法界,有時候是指法處,有時候又專指善法,有時候是指現象、事物,有時候又專指佛陀的教法。在這里,法是專指究竟、真實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導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論,稱為南傳七論,或者上座部七論: 第一是《法集論》(Dhmmasa?ga??)或者又稱為《法聚論》。dhamma,是法,就是諸法,特指種種究竟法。sa?ga??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這部論是整部《論藏》的根源,很廣泛地討論了種種究竟法。 第二是《分別論》,這里的Vibha?ga,是指分別、解釋的意思,在這部論里把蘊、處、界、根、諦等法義分為經分別、論分別跟問分別這三種方式來討論。經分別是把《經藏》里面的內容羅列出來討論,然后再以論的方式進行分析,再用問答來反復地抉擇。 第三是《界論》(Dhàtukathà),以問答的方式編排,依蘊、處、界來討論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設論》,(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這里面就討論了各種不同種類的人。 第五是《論事》(Kathàvatthu),這部論是在第三次結集的時候,才由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駁斥當時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時代的種種邪見,因為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裝成僧人混進佛法,他們把很多的邪見也帶進來,于是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長老就在結集的時候,造了這部論,專門來破斥種種的邪見。 第六是《雙論》(Yamaka),目的是為了解除種種名相術語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釋它們的正確用法。因為這部論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一對一的方式來討論,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這樣的方式來提問,就是一對一的方式來提問,所以稱為《雙論》。 第七是《發趣論》(Pa??hàna),這部論在《論藏》里是最重要的,傳統上稱為《大論》(Mahà- Pakara?a),這部論跟前面六論稍微有點兒不同。前面的六部論側重在分析,分析諸法的名相,而這部論是用二十四緣的方法來貫穿一切諸法。緣就是關系、條件,把前面所講的法貫穿在一起。如果我們把前面這六部論所討論的法比喻成珠寶,那《發趣論》就是用二十四緣這條經線把所有法貫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傳承認為這部論是最能夠證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為這部論非常復雜,必須得先透過,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幾部論,才有可能通達這部論。它屬于組織法,前面的屬于分析法,這個是屬于組織法。把前面幾部論里面所討論講到的法都整理、統合起來。

討論佛道一家

佛道殊途同歸,但有根本區別,修行可以有借鑒,但不能把佛道說成是同一家。 佛說一切莫非幻象,心里有就有,心里沒有就沒有;道說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存在是一個階段、不存在也是一個階段。佛教提倡積善因以得善果;道教順其自然、無為而得。二者雖然接近,其根本還是不同。 雖然對生命本質的理解都是空幻和虛無,但二者認定的不是同一個東西,有不同的特性。

與佛論禪是什么

什么不是禪?智本空智,無一所得,若有所得,即無有禪。

論“佛魔”?

樓主,你自己的思考是對的。但是,你的這些假設和結論有錯誤。dzkyes 這首偈子說的對,但是沒把原因和根本告訴你,你還要去悟,如果不懂其中真意,只解字面意思你就錯了。這首偈子還沒說完,應該還能說,但再說就著像了

關于佛教的第八識,道教里有沒有類似的理論或者說法?

道教里的內丹外丹

與佛論禪怎么用

要認真誦讀佛經!

關于論語的藝術節節目

講《論語》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