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化解了一場戰爭

2020-03-19 13:11:59如阿姨講故事03:15 22萬
聲音簡介

在繁忙的生活中,壓力、挫折、迷茫容易使我們陷入焦慮,身心俱疲;這時候,無論您是否有宗教信仰,聽一聽這本書,都可以讓心平靜下來,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自然從容,更積極樂觀,遇到任何事都能坦然面對!

不爭就是慈悲出自哪里

不對 這個不是佛說 不可信 這樣就是沒有智慧的!!佛法是辯證法 不是 死規 矩 不是一味忍讓

不爭就是慈悲 不辯就是智慧什么意思

原話已經說得非常非常清楚啦。不爭就是不與人搶奪,就沒有積怨,就是慈悲。不辨就是不與人爭辯,就沒有矛盾,就是智慧。不聞就是不聽人對錯,就沒有是非,心自然清凈。不看就是不見是非,眼不見為凈,自然得自在。原諒其實就是放下自己心中對他人不滿的執著,放下了自然得解脫。知足就是感恩珍惜已經擁有的,無欲則剛,心就輕松了。

不爭是慈悲,不聞是智慧。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不要和別人爭論,不要在意別人說的不好的話

慈悲為懷,“慈”“悲”什么意思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就是說,大慈就是眾生快樂的時候你也快樂,所以你希望眾生快樂;大悲就是眾生受苦的時候你也痛苦,所以你希望眾生沒有痛苦。

大慈大悲的悲是什么意思

  就是慈悲之意,大悲,又稱為同體大悲,指初地以上之菩薩,攝眾生于自體,以眾生之苦為己苦,生起哀傷之心。意思是菩薩們把眾生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生起的慈悲哀傷的心情。

悲什么意思啊,大慈大悲又是什么意思

大慈大悲,可以理解為,不僅僅對跟自己有關系的人,,慈悲,,對所有一切眾生,,平等對待。

慈悲的意思 怎么理解慈悲的意思

1、慈悲,佛教術語,為慈與悲二者的合稱,為佛教基本教義之一,也是四無量心的基礎。大乘佛教中,佛、菩薩以追求慈悲及智慧為最高目標。 2、慈是指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慈悲的悲是指掃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與悲傷。慈愛眾生并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 3、悲的意思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

大慈悲父是誰?大慈悲母又是誰?

大慈悲父是大慈悲的父親,大慈悲母是大慈悲的母親。呵呵。。。。

佛到底慈不慈悲?

佛的確沒有起心動念。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五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17-0115 第二句說『恒住慈悲哀愍地』,這一句是講佛的大慈大悲。大慈悲心從哪里生的?自性里頭本來具有的,這是自性的智慧德能。見到許許多多的眾生,還在這里迷惑顛倒,起惑造業,諸佛如來自自然然會去幫助他。幫助這一切眾生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很自然的。也許有人說,要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怎麼可能跟眾生感應?怎麼知道眾生有苦有難?怎麼可能去幫助眾生?佛陀在世曾經有人有過這個疑惑,佛舉了個例子:佛的道場少不了大磬,少不了鼓;佛就指著大磬講,你去敲它一下,你敲它,它就響了,敲重一點它響得大,敲輕一點它就響得小,你敲的時候,這個磬有沒有在分別,有沒有在執著?他敲重,我要響大一點,它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眾生有心感,諸佛無心應,唯有無心才能夠遍應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如果你有心有念,就不能感應了。有心有念充其量感應只對一個人而已,我們世間人常講母子連心,母親心里有兒子,兒子心里有母親,他們會有感應,這個感應是一對一。諸佛菩薩無心,他那個感應能夠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這叫大慈大悲,哀愍一切眾生。 佛在經上講,愈是眾生遭難的時候,感應特別明顯,感應也特別多。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遭難了,佛菩薩在不在我們這個世間?如果你把心靜下來,妄想少了,雜念少了,你就會體會到沒有錯,佛菩薩確確實實在我們這個世間,在我們周邊,時時都在。如果你是粗心大意,妄想雜念很多,你就覺察不到。覺察不到他也在,不是說覺察不到他就不在了,那哪里叫大慈大悲?那為什麼不救我們這些苦難?這個業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一定要受這個果報。佛菩薩慈悲,有顯應、有冥應;冥應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暗示你,你自己要會體會、要會覺悟,覺悟之后回頭,回頭是岸。譬如像前面所講,過去我們從來沒有承事供養這個念頭,從來沒有以誠心誠意對待別人,現在我們知道錯了,我們以真誠心、恭敬心處事待人接物,以孝順心、供養心對待一切眾生,你這就回頭了。這一回頭,消災免難。你一個人回頭,你一個人消災免難,大家一起回頭,這個世界上天災人禍就沒有了。正是布袋和尚所說的「時時示世人」,暗示世間人,「世人常不識」,世間人很糟糕,他不懂,不認識,不知道回頭,那就沒有法子了。也許我們講,暗示我不懂,那你明示就好了;明示更不相信,你胡造謠言!加重他毀謗的罪業。所以你才曉得諸佛說法是慈悲,不說也是慈悲,免得你造口業,不能明說。明說的時候,你說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人家聽你的話:你頭腦有神經病,你怎麼可以把別人當作自己,你大有問題;造業就來了,只能暗示,不能說明。在暗示當中,你體會到了,覺悟了,好;你不體會,不能覺悟,就算了,再等待下一次的機緣。我們想想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方式手段,高明到極處,防范一切眾生;他已經造罪了,不讓他造罪加重,不忍心。 參考資料:www_***.tw

不爭是一種慈悲,不聞是一種智慧是什么意思

是一種境界,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經歷理解也有所不同。。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