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貼秋膘

2019-11-30 21:00:03有書08:15 6.7萬
聲音簡介




人到夏天,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芝麻醬面(過水,抓一把黃瓜絲,澆點花椒油);烙兩張蔥花餅,熬點綠豆稀粥……


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謂之"貼秋膘"。 

北京人所謂"貼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 


烤肉大概源于少數民族的吃法。日本人稱烤羊肉為"成吉思汗料理"(青木正《中華腌菜譜》里提到),似乎這是蒙古人的東西。


但我看《元朝秘史》,并沒有看到烤肉。


成吉思汗當然是吃羊肉的,"秘史"里幾次提到他到了一個什么地方,吃了一只"雙母乳的羊羔"。


羊羔而是"雙母乳"(兩只母羊喂奶)的,想必十分肥嫩。


一頓吃一只羊羔,這食量是夠可以的。但似乎只是白煮,即便是烤,也會是整只的烤,不會像北京的烤肉一樣。




如果是北京的烤肉,他吃起來大概也不耐煩,覺得不過癮。


我去過內蒙幾次,也沒有在草原上吃過烤肉。那么,這是不是蒙古料理,頗可存疑。


北京賣烤肉的,都是回民館子。


"烤肉宛"原來有齊白石寫的一塊小匾,寫得明白:"清真烤肉宛",這塊匾是寫在宣紙上的,嵌在鏡框里,字寫得很好,后面還加了兩行注腳:"諸書無烤字,應人所請自我作古"。


我曾寫信問過語言文字學家朱德熙,是不是古代沒有"烤"字,德熙復信說古代字書上確實沒有這個字。


看來"烤"字是近代人造出來的字了。這是不是回民的吃法?我到過回民集中的蘭州,到過新疆的烏魯木齊、伊犁、吐魯番,都沒有見到如北京烤肉一樣的烤肉。


烤羊肉串是到處有的,但那是另外一種。


北京的烤肉起源于何時,原是哪個民族的,已不可考。


反正它已經在北京生根落戶,成了北京"三烤"(烤肉,烤鴨,烤白薯)之一,是"北京吃兒"的代表作了。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柴,松木或果木。


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醬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點水,交給顧客,由顧客用長筷子平攤在炙子上烤。


"炙子"的鐵條之間有小縫,下面的柴煙火氣可以從縫隙中透上來,不但整個"炙子"受火均勻,而且使烤著的肉帶柴木清香;


上面的湯鹵肉屑又可填入縫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過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


因為炙子頗高,只能站著烤,或一只腳踩在長凳上。大火烤著,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脫得只穿一件襯衫。


足蹬長凳,解衣磅礴,一邊大口地吃肉,一邊喝白酒,很有點剽悍豪霸之氣。滿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這氣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


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問題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


自己烤,嫩一點,焦一點,可以隨意。而且烤本身就是個樂趣。 

北京烤肉有名的三家:烤肉季,烤肉宛,烤肉劉。烤肉宛在宣武門里,我住在國會街時,幾步就到了,常去。




有時懶得去等炙子(因為顧客多,炙子常不得空),就派一個孩子帶個飯盒烤一飯盒,買幾個燒餅,一家子一頓飯,就解決了。


烤肉宛去吃過的名人很多。除了齊白石寫的一塊匾,還有張大千寫的一塊。


梅蘭芳題了一首詩,記得第一句是"宛家烤肉舊馳名",字和詩當然是許姬傳代筆。烤肉季在什剎海,烤肉劉在虎坊橋。


從前北京人有到野地里吃烤肉的風氣。玉淵潭就是個吃烤肉的地方。


一邊看看野景,一邊吃著烤肉,別是一番滋味。聽玉淵潭附近的老住戶說,過去一到秋天,老遠就聞到烤肉香味。 


北京現在還能吃到烤肉,但都改成由服務員代烤了端上來,那就沒勁了。我沒有去過。


內蒙也有"貼秋膘"的說法,我在呼和浩特就聽到過。


不過似乎只是漢族干部或說漢語的蒙族干部這樣說。蒙語有沒有這說法,不知道。


呼市的干部很愿意秋天"下去"考察工作或調查材料。別人就會說:"哪里是去考察、調查,是去'貼秋膘'去了。


"呼市干部所說"貼秋膘"是說下去吃羊肉去了。但不是去吃烤肉,而是去吃手把羊肉。到了草原,少不了要吃幾頓羊肉。


有客人來,殺一只羊,這在牧民實在不算什么。關于手把羊肉,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收入《蒲橋集》,茲不重述。


那篇文章漏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即羊肉要秋天才好吃,大概要到陰歷九月,羊才上膘,才肥。羊上了膘,人才可以去"貼"。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私信回復“福利”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主播介紹:艷坤    奔波于現實的城市,行吟在夢幻的星空,愿聲音能溫暖和慰籍每一顆心靈,透過聲音觸摸跳動的文字。







“貼秋膘”是什么意思?人們對“貼秋膘”有怎樣的誤區?

貼秋膘是人們在秋天都會蓄積脂肪,來抵御冬天的寒冷。貼秋膘不是讓你每天大魚大肉的海吃海喝,也還是要合理控制飲食的。

立秋啦聽說要貼秋膘,為啥?貼秋膘啥意思啊

那是一種民族傳統 古人留下來的,說搶秋膘瘦人就會胖了,看見誰在吃飯時到跟前別說話就搶過來吃一口,就是這意思,你感覺我的回答你滿意就留下吧!

貼秋膘是什么意思?

倒不是容易長膘,而是因為秋天過了就是冬天。冬天需要點脂肪來保暖啊,所以秋天一般的食欲都不錯,這樣才能儲存點脂肪好過冬嘛。

立秋貼秋膘是什么意思?

立秋貼秋膘是民間流傳的一種習俗,是北方城市流行的節氣習俗,經過一個夏天的炎熱和減肥消瘦秋季貼秋瞟以補為主,其中吃肉是主要的習俗。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 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而如今,年輕女性往往擔心被貼秋膘,希望能瘦一些。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為什么要貼秋膘

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從第二天開始,天氣會越來越涼快,吹著空調才能入睡的日子應該馬上就要過去,而大暑剛過,在炎熱的天氣里,人們容易食欲不振,立秋的到來會讓暑熱漸消,食欲恢復,同時也要為秋天過后的冬季儲存脂肪。 所以根據傳統,好多人家都會燉肉,俗稱:“貼秋膘”。“貼秋膘”最家常的菜非紅燒肉莫屬了,相信每個家庭都有獨特的做紅燒肉的方法,但今天廚房君給大家帶來的這道紅燒肉,一不焯水,二不放油,三不專門炒糖色,從頭到尾一個鍋子一氣呵成。

"立秋“貼秋膘是什么意思?

補充遺失的脂肪增加體能

立秋貼秋膘打油詩

入秋貼秋膘 ,油膏滿心頭,風吹楓葉落,啤酒化鄉愁。 秋情秋景秋意濃,秋風秋雨秋蟲鳴。待到秋霜譜秋色,卻賞秋月登秋亭。秋寒唯有秋菊淚,匯成秋水凝秋冰。秋云裊裊添秋韻,秋雁唳唳悲秋聲。秋夜瑟瑟秋衣寒,秋淚潺潺濕秋容。秋葉飄落引秋愁,秋夢難醒作秋翁。 “貼秋膘”,意思就是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貼膘”,給自己增肥的意思。 立秋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而如今,年輕女性往往擔心被貼秋膘,希望能瘦一些。

女生說貼秋膘什么意思

女生說貼秋膘的意思就是秋天要多吃好的補一補貼點脂肪好過冬。 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而如今,年輕女性往往擔心被貼秋膘,希望能瘦一些。 貼秋膘: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 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汪曾祺的散文有何特點 汪曾祺的小說有何特點

脊緒論毆侗蝗蟲伊

汪曾祺說什么是秋的信使

梧桐? 出自《俺們的秋天》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先生筆下的梧桐樹。 梧桐葉大,易受風。葉柄甚長,葉柄與樹枝連接不很結實,好像是粘上去的。風一吹,樹葉極易脫落。立秋那天,梧桐樹本來好好的,碧綠碧綠,忽然一陣小風,數的一聲,飄下一片葉子,無事的詩人吃了一驚:啊!秋天了! 先生說梧桐籽抄著吃很香,極酥脆,只是很小,越發覺得先生是個“吃貨”,但主要還是作家,正如他們撿拾梧桐葉柄“磨墨”,用來寫字,甚至覺得梧桐葉寫得字總會好一點,書包里裝滿了梧桐葉,及其寶貝。果然,藝術的細胞還是先生這里更加有趣味。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 ?被譽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端午的鴨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