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19《莊子·齊物論》第39遍

2019-06-19 06:55:33張光瓊_1l914:38 40
聲音簡介

莊子齊物論的中心思想

莊子《齊物論》的主旨是“萬物齊一”,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 齊彼是。莊子認為,凡物都存在對立面,如果從彼面看不到的話,從此面看則歲穗能看清楚。所以說,彼出于此,此出于彼,進一步說,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二者的存在,各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論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會存在。 2. 齊是非。莊子認為,世人皆以自己的主觀判斷為是,以別人的主觀判斷為非。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偏見,所以無法確定什么是真正的“是頌行”和“非”。因此,乎櫻卜莊子提出了“是非莫辯”的觀點。他認為,不應爭論是非,因為這樣的爭論是無窮無盡的。只有超越是非,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3. 齊生死。莊子認為,生和死是自然規律,應該順應其自然,不應該過于執著和悲喜。莊子認為,生和死只是生命的不同階段,應該平等視之。他提出“生死齊一”的觀點,認為生和死只是生命的不同表現形式,應該超越生死的界限,達到心靈的自由自在。 綜上所述,“萬物齊一”是莊子《齊物論》的中心思想。莊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是非、美丑、善惡之分。只有超越這些差別,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莊子 齊物論

此句意: 莊周與蝴蝶一定有分別。這就是所說的物化,也就是變化同為一體,不分彼此,消除物我差別的境界。 在詩中連用"莊生夢蝶"、"望帝傷春"、"滄海月明珠有淚"及"藍田日暖玉生煙"等"典故"構成清麗、靜謐、迷離又含帶凄傷的意境來比喻詩人的遭遇,痛惜年華流逝而抱負成空,才干橫遭埋沒,不得施展。在用作的比喻中借用“迷蝴蝶"之迷惘、"托杜鵑"之無奈、"珠有淚"之痛苦、"玉生煙"之可望不可即,來喻詩人自己身世中的往事如夢、青春空逝而又無可奈何、才干埋沒、理想和實現的虛無飄渺

莊子齊物論講的是什么

莊子的《齊物論》主要講的是“道”的哲學觀念。 齊物論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子的一篇重要著作,其中表述了不少哲學理念和思想,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的經典之一。 莊子在《齊物論》中寫道:“物無非彼,物無非是。”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它改指們自身的差異和變化而顯得不同。莊子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他相信事物的核緩配變化都源于天地的運行和“道”的存在。 莊子在《齊物論》中,通過豐富的隱喻和富有啟發性的比喻,讓人們更加深入理解道的概念。他說:“窈窕之章,靡顏膩理,動之則變,靜之則通,漸其逝,與時偕行”,這是指道具有一種抽象的、不可描述的本質,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 莊子在《齊物論》中還提出了“天地與我同壽”的觀點,認為人類是受天地支配的,生命只是一種瞬間之間的存在。他還認為,人類往往因為無法理解自然界的變化而感到困惑和不安,因此人們需要擺脫自己的思想桎梏,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之中。 《齊物論》以其獨特的思想和哲學創新,向我們展示了莊子的深邃思考和超越視野,成為一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經典哪仿著作。 莊子人物介紹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野,齊國高陽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哲學家、文化名人和思想家,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道家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學思想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后來的很多哲學家、文化家所推崇和傳承。 莊子曾為彭澤君的謁見大夫,后來放棄了官職,專心寫作哲學文化方面的著作。他的著作以《莊子》一書為代表,涉及哲學、文化、政治等多個領域,其中尤以哲學思想最為著名,得到了后世哲學家的高度評價與推崇。莊子主要強調“無為而治”、人的自由、關注個體、追求自由精神等方面的思想,被稱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 莊子在其著作中,運用隱喻和比喻來闡述道家思想,所體現的思考深入且非常富有啟發性。他在哲學和文學上的成就,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莊子被后人稱為“南華真人”、“莊周”等,對后世的文學、哲學研究和思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莊子《齊物論》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27)、厲與西施(28)、恢恑憰怪(29),道通為一(30)。 (27)莛(tíng):草莖。楹(yíng):廳堂前的木柱。“莛”、“楹”對文,代指物之細小者和巨大者。 (28)厲:通作“癘”,指皮膚潰爛,這里用表丑陋的人。西施:吳王的美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9)恢:寬大。恑(guǐ):奇變。憰(jué):詭詐。怪:怪異。恢恑憰怪四字連在一起,概指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態。 (30)一:渾一,一體。聯系上文,莊子認為世上一切小與大、丑與美、千差萬別的各種情態或各種事物,都是相通而又處在對立統一體內,從這一觀點出發,世上一切事物就不會不“齊”,不會不具有某種共同性。

莊子·內篇·齊物論的題解

本篇是《莊子》的又一代表篇目。 全文大體分成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誰邪”,從子綦進入無我境界開篇,生動地描寫大自然的不同聲響,并且指出它們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獨且奈何哉”,推進一步描述社會各種現象和人的各種不同心態,并指出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又都是出自虛無。第三部分至“此之謂以明”,說明是非之爭并沒有價值。萬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也有其統一的一面;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轉化。從這一意義說,萬物既然是齊一的,那么區別是與非就沒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沒有價值的東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謂葆光”,進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過區分,言論也不曾有過定論,人們所持有的是非與區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觀對外物的偏見,物、我一體,因而是非無別,容藏于一體。第五部分至“而況利害之端乎”,從忘物才能齊物入手,說明認識事物并沒有什么絕對客觀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論也就沒有確定是非區別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諸無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闡述齊物與齊論的途徑,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無窮的境域,從而遨游于塵埃之外,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辯。余下為第七部分,通過兩個寓言故事表明“無所憑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齊物”與“齊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與“逍遙游”一并構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莊子看到了客觀事物存在這樣那樣的區別,看到了事物的對立。但出于萬物一體的觀點,他又認為這一切又都是統一的,渾然一體的,而且都在向其對立的一面不斷轉化,因而又都是沒有區別的。莊子還認為各種各樣的學派和論爭都是沒有價值的。是與非、正與誤,從事物本于一體的觀點看也是不存在的。這既有宇宙觀方面的討論,也涉及到認識論方面的許多問題,因而在我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滿辯證的觀點,但也經常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須得細加體會和分析。

<<莊子 齊物論>>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 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囗(左“黑 右“甚”音tan3)囗(外“門”內“音”音an4),吾誰使正 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 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 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 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莊子的“齊物論”是什么意思?

翻譯: 夜里夢到席間飲宴娛樂的夢,第二天往往會遇到傷心而哭泣的事;夜里夢到傷心而哭泣的夢,第二天往往會遇到馳騁田獵而心曠神怡的事。當時再夢中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而且還在夢中將所夢達成了真實的事,只到醒了之后才知道那是虛幻的夢境而非真實。 還有一種情況是,徹底恢復了道心之內明而后明白了夜里的夢境與白天的所作所為,它們都是非常虛幻的。然而我們未恢復道心的所有凡夫卻自以為所撈到的財官名利皆是自己最聰明的結果,且暗自為自己的聰明而高興。 真不知道自己是人生的主人,還是被人生所放牧的犟牛,這可是多累劫以來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虛妄習氣所致使的啊!孔子給你所講的那些道理,皆都是夢話;就連我所說的“孔子給你所講的那些道理都是夢話”的話,也同樣是夢話啊! 我剛才的說法,名字就叫作為了歸于道用之實相而截斷各種妄見的接引后學的吊詭之法。假若萬世之后能夠遇到一位恢復了道心的大圣人,那也是在這種接引之法的接引下,起到了早晨聽了道而晚上也就明白了的作用而已。 整體賞析: “齊物論”,即整齊萬物之論。莊子提倡齊一萬事萬物,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人與動物是無差別的,正確與錯誤是無差別的,一切事物都是這樣。 本篇表現的是莊子對世俗的否定,和對無差別的自由境界的向往。莊子認為,要達到無差別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須超脫世俗觀念的束縛,忘掉物我之別,忘掉是非之辯。

莊子《齊物論》中罔兩與影子的對話有什么寓意?

罔兩是影子的影子。 他對影子說:“你一會兒走、一會兒停、一會兒戰、一會兒坐,你究竟在干什么呢?” 影子對他說:“俺是有所依賴才這個樣子地,身不由己哩?蛇靠它的鱗片才能爬,蟬靠翅膀才能飛。可是他們完蛋了,雖有鱗片、翅膀,就不能爬、不能飛了哇!” 這兩者的對話寓意是:自然之道是一種變化之道,沒有固定的“主”、固定的“仆”。能夠做到對“該依賴的”而不依賴,才是自然、才是解脫、才是自在地啊!…… 阿彌陀佛!

齊物論之所得 — 莊子(6) 內篇齊物論(四)

最后一部分莊子講了兩個故事:罔兩問景和莊周夢蝶。罔兩問景與莊周夢蝶體現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形與相的聯系,一個是轉化,通過罔兩問景,更多體現出形與相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相關性,而莊周夢蝶則進一步說明了物我合一。莊周夢蝶,是莊子最為重要的詩化哲學理論,那就是齊物。所謂齊物就是說世界上萬物,從本質而言都是一樣的,無所謂高低上下,更無所謂生老病死,貧富貴賤。男人和女人一樣,人類和動物一樣,生物與死物一樣。所有物品的存在只是一種形式的既定。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不懂的人看來是笑話,然而對于整個世界來說,不管是莊周還是蝴蝶,其實都是同樣的生命體,沒有任何不同。 齊物論讀完了,齊物到底都齊了哪些內容呢? 1、齊彼是。“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莊子認為,凡物都存在對立面,如果從彼面看不到的話,從此面看則能看清楚。所以說,彼出于此,此出于彼,進一步說,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二者的存在,各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論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會存在。“彼是,方生之說也。”“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彼與是不互相對立,就叫做“道樞”— 道的樞要,就是圍繞“道”這個中心而循環往復,無窮無盡。 2、齊是非。“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為前提的。既然“彼是”各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沒有“是”也就沒有“非”,沒有“非”,就沒有“是”,二者互相依存,對立而統一。“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既然“是非”互為前提、互為因果,就沒必要把二者分那么清楚。 3、齊物我。莊子說:“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沒有它就沒有我,沒有我,也就沒有什么東西來體現它。為了把這個道理說明,莊子連續用了幾個比喻,“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闡釋天地萬物從“道”的高度來看,它們都是一樣的。“唯達者知通為一”,只有通達的人才能通曉“道通為一”的道理。接著莊子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一結論。從“道”的觀念來看,天、地與人是同等、共存的,萬物與我是一樣的,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 4、齊生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客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死與生都是以對方為依據的,從“道”的角度來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莊子把死與生看成和天地一樣自然,對“生”并不感到高興,對“死”也并不感到厭惡,對生、死是一視同仁的。 從莊子的齊物論看莊子,他一定是一個雄辯家,作者用了七個寓言故事,大量的反詰句,深入淺出地闡明了他“天人合一”的主張,讀后令人心潮澎湃,引人深思,發聾振聵。

《莊子·齊物論》里頭

可參考陳鼓應先生的《莊子今注今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