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須生泰斗賈廷聚專輯

38.8萬

出生在梨園世家

1937年,賈廷聚出生在南樂縣一個梨園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愛戲如命,他自幼受家庭的熏陶,10多歲就能登臺唱戲,15歲就在《劉公案》中扮演主角劉墉,唱功和表演俱佳,被人們稱作“小紅臉”。

賈廷聚
賈廷聚


1953年,由于“倒嗆”變聲,賈廷聚插班到河北魏縣大嚴屯學校讀高小。他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如果能夠一路讀下去,有望步入高等學府,前途無量。然而,他的父親卻做出超常之舉。父親極力反對賈廷聚讀書,聲稱如果兒子繼續讀書,他無力供養;相反,如果兒子繼續學戲,他將不遺余力地支持。也許是父親早已看準了兒子在戲劇方面的發展潛力,日后可功成名就,才如此執拗,如此武斷,畢竟,知子莫如父啊。

賈廷聚順從父親意愿繼續他的粉墨生涯,后來加入南樂縣悅眾劇社。一年后,悅眾劇社劃歸浚縣領導,定名為浚縣豫劇二團。賈廷聚一直是團里的主演,雖然年輕,卻很有威信,所以,22歲時就擔任了該團的團長兼黨支部書記。那年,縣里保送他到河南省戲曲學校學習導演專業。回團后,他在自導自演的《岳飛》、《文天祥》、《李闖王》、《千里走單騎》等大戲中,扮演一號角色,在藝術上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名聲日盛“蓋豫北”

1962年,是賈廷聚在藝術道路上發生重大轉折的一年。在豫北地區已頗有

賈廷聚賈廷聚

影響的他,被浚縣縣委推薦到河南省豫劇院二團學習。在此期間,河南省文化局的領導引薦他結識了唐喜成先生。唐先生對年輕有為的賈廷聚十分賞識,遂收其為弟子。

賈廷聚在拜師后遵照老師的指點刻苦訓練唐派唱腔,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終于練出了鼻腔共鳴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口腔共鳴四結合的發生技巧。他的唱腔吐字清晰準確,音韻婉轉明麗,以字行腔,字正腔圓,腔隨字轉,韻隨字出,輕松流暢而又圓潤醇厚,具有極強的爆發力和穿透力,顯示出陽剛之美。之后他又在老師的指導下苦練帽翅功。帽翅功是一種難度較大的特技,它既能從表面渲染劇中人物的內在情感,又能增強表演得趣味性,給觀眾以美感。練習帽翅功,需要頭部和頸項不住地搖晃扭動,找準了控制的方法。為了練好帽翅功,他下了很大功夫,吃了不少苦。

唐喜成先生非常器重他這個得意弟子,親自傳授的《血濺烏紗》、《三哭殿》、《轅門斬子》、《南陽關》等拿手劇目。賈廷聚的表演藝術和聲腔藝術一改往日舊貌,令觀眾耳目一新。安陽地區的觀眾和同行們在驚喜之余,給他冠以“蓋豫北”的雅號。

28年的艱苦磨練

賈廷聚先后在浚縣豫劇一、二團一干就是28年。這28個春秋對賈廷聚來說非同尋常。他由一個學戲的少年

賈廷聚賈廷聚

到一方名伶,這中間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飽嘗多少苦辣酸甜,“光拉板車就拉了十年。”賈先生回憶起過去,語氣十分平靜,“那時候外出演出,無論是到城市或者農村,不管遠近,我們都是拉著板車步行。板車是一車兩用,路上拉戲裝、道具,到演出地點后把好多輛板車停靠在一起就是舞臺。我愛人生完孩子后,我們還要天天演出,就只能把孩子放在《龍江頌》中做道具用的竹簍里(我們稱之為“龍江頌簍”),走到哪兒拉到哪兒……”

“文革”期間,八大樣板戲賈廷聚就演了七部,大多是主演。演樣板戲不適合用唐派唱腔,因而他的唐派聲腔藝術無法得到施展和發揮,只能在暗地里悄悄練習鞏固。“文革”結束后他恢復唐派唱腔,在傳統戲的表演中,他的技藝不斷提高,逐步趨于成熟。

步入藝術鼎盛期

1983年賈廷聚調入河南省豫劇一團,一家幾口就住在一間低矮簡陋的平房里。夏天下暴雨,小屋進滿了水,鍋碗瓢盆都飄了起來,他的愛人面對著凄苦的景象傷心地哭泣,孩子也嚇得哇哇大叫。而此刻,竟有蛤蟆在屋中呱呱鳴唱,仿佛在為他們的苦楚幸災樂禍。豁達樂觀的賈廷聚事后用十二個字來形容當時的情景——大雨潲,蛤蟆叫,老婆哭,孩子鬧。賈廷聚昔日的老搭檔劉瑜順到鄭州看望他,一見他那不成樣子的“家”,大感意外,搖頭嘆息道:“老賈呀,你在安陽放著好好的‘爺’不當,跑到鄭州來當

賈廷聚賈廷聚

‘孫子’,你是圖個啥哩,”賈廷聚淡然一笑,不作任何解釋。他舍棄原來優越的生活條件,跑到鄭州受苦遭罪,到底圖的啥呢,愛人也時常會忍不住埋怨他。只有他心里清楚,他圖的是尋求藝術上更高的發展,為了藝術他甘愿舍棄一切。

到鄭州后,他與老師同臺演出了《血濺烏紗》、《轅門斬子》、《朱元璋斬婿》等劇目。他主演的《岳飛》曾被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為紀錄片;《寇準背靴》等劇目先后被中國唱片社等單位錄制為唱片、磁帶。隨著演出范圍的不斷擴大,他的知名度也在越來越高。他在繼承唐派聲腔藝術的同時,還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唐派聲腔藝術,可以說是既保留了唐派藝術的神韻,又有其個人風格,使唐派聲腔藝術更加成熟、豐滿、大氣。

賈廷聚是一個善于思索的演員,他不僅注重學習唐派藝術非同凡響的演唱技巧,而且在分析劇情、塑造人物、構建戲劇沖突和掌握角色的表演分寸上下功夫。他認識到,聲腔是塑造藝術形象的主要工具,演員演唱,不是單純地賣弄嗓音,為了唱而唱,而是要唱出自己的個性,唱出角色的性格,唱出聲腔的美感。因此,他在演出唐派的代表作《三哭殿》、《轅門斬子》時,就把自己聲腔的理解運用到戲曲實踐中,收到了氣壯山河、感人肺腑的良好效果。這類唱段,至今仍傳唱不息,已經成為豫劇唱段中的經典。

賈廷聚

獲得“須生泰斗”美譽

1990年,賈廷聚出任河南豫劇一團團長。到1998年退休,他在當團長的8年時間里,自己主演了兩部戲,而將很多機會讓給了年輕人。他說:“我當團長辦了兩件實事,一是解決了大家的住房問題;二是培養了一批優秀演員。退休時我給團里留下了200萬資金和一部轎車。我個人雖然失去一些演出的機會,經濟條件也很一般,但我沒有遺憾。”

賈廷聚擔任團長期間,讓省豫劇一團由低谷走向一個新的高潮。團里在建房時,沒有排練場地,他帶領大家克服困難,48天排好兩部戲,一個月最多組織演出27次。河南省文化廳號召全省戲曲界學習一團的經驗和精神。

退休后,他的主要精力都用于培養唐派藝術接班人,他的三大弟子郭志成宋子根張民都是未來唐派領軍人物。他先后收入室弟子百余人,其中包括郭志成宋子根張民袁金彪等豫劇名家,現在大多為一些劇團主演和劇團負責人,分布在河南、山西、陜西、河北、山東等地。他經常跑到弟子所在的劇團輔導排戲,或者到一些藝術學校講課并兼任名譽校長。

賈廷聚對弟子和學生的要求是“堅持死學,不能學死。”“堅持死學”,即跟老師或前輩學藝,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茍,一招一式,一腔一調都絲毫不能馬虎,做到準確無誤,理解真諦;“不能學死”,就是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和不同劇情、不同人物的要求,靈活巧妙地處理表演和唱腔。從大處說,就是跟老師學藝要先學得像老師,學得到位,然后,再在繼承老師藝術風格的基礎上樹立自己的藝術個性。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主持人白燕升說,賈老師的八字格言,對所有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來說,都可當作座右銘。賈廷聚正是做到了“堅持死學,不能學死”,才創造出自己卓越的藝術成就,獲得“豫劇須生泰斗”的美譽。



聲音51評價1